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黔东鸟笼真来钱 农户人均赚五千


  从编制竹圈、构制框架到产品雏形……数根竹条在王德芬双手中灵动翻飞。在她家院中,摆满了大大小小做工精美、款式不同的鸟笼,鸟笼上孔雀开屏、飞凤朝阳等造型在冬日的阳光下栩栩如生。

  “别看这小小的鸟笼,这些年产品不仅畅销贵阳、北京、上海等地,还销往新加坡、日本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王德芬笑着说。

  王德芬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卡拉村一位普通村民。卡拉苗寨拥有400多年的鸟笼编制历史,被誉为中国“鸟笼文化艺术之乡”。“鸟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几天当地政府举办的一个文化节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村里看鸟笼的外地人是平时的两倍多。”鸟笼编制的带头人、卡拉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和介绍说,他们村编制的鸟笼大多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不易变形。村里还加工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技艺于一体的精品高档鸟笼。

  今年46岁的王玉和说,眼下卡拉苗寨151户农户中有125户都在从事传统工艺鸟笼编制,年加工鸟笼10万个,从事鸟笼加工的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超过5000元。

  “卡拉村真正走向富裕之路是从制作鸟笼开始的。村民们通过传统的鸟笼制作工艺发展鸟笼产业,把卡拉鸟笼推到山外。”原村支书吴明海说,起初村干部带着鸟笼先后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试销,逐步打开了市场。

  目前,编制鸟笼已成为卡拉村支柱产业,村里通过提供信息、预付资金、委托加工、收购原料等形式联结农户,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进行生产,形成“分散加工、集中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较为稳定的销售市场。

  “以前一家两三个人每天做两三个,现在可做五六个。”王玉和说,通过使用机器抽丝、电钻打孔、外形模具等技术,大大提高了鸟笼的加工速度和质量,使全村鸟笼制作规模逐步扩大,品种增多。目前已开发出锁门笼、缩门笼等6个品种,同时加工竹雕、芦笙等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工艺品。

  “现在村里正在申请专门的商标,产品已实现网上销售。”王玉和说,几年前卡拉村开通了农经宽带网,“网上订单”业务越来越多,村民不用出门也能收到来自国内外的订单,目前已有40%的产品通过网上销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雷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