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云南晋宁:“三合一”能否破解蔬菜产业怪圈?


位于晋宁的蔬菜保鲜冷库。

工人把蔬菜打包装箱。

  “农民种菜像赌博,蔬菜烂在地里难卖出”这样的消息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但收购价不高、运输有困难等原因似乎只是浮于表面的客观因素。位于产业链两端的蔬菜生产和市场消费能力间的平衡度,对整条产业链起着重要作用。“公司+农户+数据”三合一,或许是未来的一条出路……

  位于滇池南岸的晋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许通过对这一实例的层层解析,能发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这一怪圈背后的些许端倪。

  司空见惯的 “怪圈”

  段宝刚的这个年过得并不太顺心,年前损失的两万元让他有了压力。正月十五刚过完,和妻子一边修整着自家的蔬菜大棚,一边商量着种什么菜才能尽快补回损失。

  早在春节前,外地的冷库老板都回家过年,晋城的蔬菜交易市场无人收菜,段宝刚地里已经成熟的4亩生菜无人问津。若是自己拉到昆明出售,时间、运费和人工要支出一笔,市场行情也不太理想,这注定是笔赔本买卖。“索性打烂了就那么放着,每亩成本4000多元,4亩损失约两万元。” 段宝刚说,附近村子里和他一样受损的还有好几户,大概有二三十亩。对于这次亏损,他总结的原因是选错了品种,没注意计算蔬菜上市的时间。

  于是,在上个星期,他请了5个工人,将烂在地里的生菜清理干净,土地也进行了翻整,为下一轮播种做准备。“这次大意了,时间没把握对,得靠下一茬补回损失才行。”

  他的遭遇,只是近年来,类似“某地蔬菜滞销农户受损”、“数十亩蔬菜烂在地里”这类消息的再现之一,在2013年春节后,晋宁梁王村等地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场景。

  2013年2月,有网友在昆明“彩龙论坛”发出了梁王村几十亩蔬菜烂在地里的消息,一度引发本地媒体关注。“冷库老板收菜一般要过了正月十五之后,但过年那几天天气热,导致蔬菜提前成熟,这些是当时蔬菜滞销的主要原因。”经过调查后,晋宁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做出总结。“据晋宁农业局统计,当时滞销的卷心菜近百吨,菜农的成本是1元/公斤,还得我们找车去地里拉,但同一时间,昆明各菜市场卷心菜的零售价仅为0.8元/公斤,而且超市也无法消耗如此数量的蔬菜。”昆明家乐福白云店负责人说。

  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蔬菜的旅程大致要经历“农户—菜贩—采购商—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一系列的环节,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链的两头:蔬菜的产量以及市场的消耗量,两端的数字一旦失衡,必然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菜贱伤农,菜贵伤民”。

  但对于大多数菜农来说,这样的事情稀松平常的。增产不增收、好菜不好卖,大家已经见怪不怪。铲掉滞销菜、整地、赶种下一茬,菜农们往往将对滞销蔬菜的惋惜,转移到对下一拨蔬菜价格的期许中。“云南的气候,一年最多可以种5发蔬菜,只要有两发价格正常,这一年就有得赚。”在受访的菜农中,不少人都是在凭经验和运气“赌”,他们往往是“怪圈”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

  “怪圈”怪在哪儿?

  市场供需的不对称,段桂仙理解为“很正常”。

  “这种情况每年都会有,十几亩到几十亩的损失很正常,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刚种菜那会儿,跟风种导致滞销的情况十分突出,但凡种过菜的,总经历过那么几遭。”她把这归结为对市场形势和时机的预估不足。根据经验,她认为,技术和信息是蔬菜种植获利的两大关键,这一观点得到了所有受访种植户的赞同。

  2000年开始,随着城市的发展,呈贡发展了近20年的蔬菜花卉种植逐渐向邻近的晋宁县晋城、昆阳等地转移,不少呈贡人到晋宁租地种菜种花。丰厚的利润将地租由每年1000元/亩推涨到如今4000元/亩,也带动晋宁本地人由单纯的土地出租到开始种植。同年,晋宁县也将蔬菜、花卉和鲜奶确定为3大农业支柱产业,成立了县蔬菜花卉办公室,对蔬菜花卉的生产和技术推广进行指导。

  种菜才刚兴起的那阵子,小朴村村民杨勤忠将种植了多年的烤烟改种青蒜苗和白菜,但才起步就受挫。同样是蒜苗,呈贡人种的能卖0.7元/公斤,自己的只能卖0.5元/公斤,产量也不高。种的白菜也发生“烂边、烧心”等情况卖不起价。此时,晋宁农业局的农科队伍发挥了大作用。通过新品种的推广、病虫害防治等种植技术的培训、标准化蔬菜大棚的建设,当地的蔬菜品质和产量大幅提高,但收入的增幅却不是很明显。“不懂市场,信息闭塞,就只会跟着别人学,种什么都一窝蜂,基本上都没赚到什么钱。”杨勤忠还记得2005年村里番茄滞销的情形。“大路边就能闻到一股烂番茄味,5块钱一大篮都没人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花卉 土地 数据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