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张存銮:田头是我的舞台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教会农民赚

  在姜堰区,有这样一位基层干部,一年365天,有近300天呆在田间,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如今的他虽然已经是区农委副主任,然而当了“干部”的他却还是坐不住,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办公室,他就是姜堰区农委副主任张存銮。

  做给农民看 他种的水稻创纪录

  1986年,张存銮从江苏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姜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为了尽快熟悉生产业务,他主动要求到基层蹲点。两年间,他苦心钻研,潜心总结,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为了能尽快改变当时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的落后状态,张存銮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了解国内外水稻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

  然而,当时的农村比较闭塞,老百姓们都不愿意实验新的水稻品种,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张存銮决定自己种水稻,做给农民看。

  为了选到一个适宜当地的好稻种,张存銮有时不得不同时引进十几个品种,种上几十个小田块进行对比试验。水稻生长期间,张存銮头顶烈日,站在稻田里,一棵棵水稻记录生长状况,一个小区、两个小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的观察结束了,他的眼睛几乎已经睁不开,累得脚不能动、手不能抬。

  付出终有回报,十多年来他经过试验引进推广的水稻新品种,比当时的品种增产10%以上,随着新品的推广,仅仅5年左右的时间,姜堰水稻品种基本实现了粳稻化,张存銮利用新引进的品种武运粳5号进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创造了苏中地区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带着农民干 他帮助农户引进新品种

  2000年,姜堰农业部门筹划建设占地100亩的姜堰市大地农业科技园。科技园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并鼓励科技人员领办经营,实行公开招标。

  “机遇稍纵即逝,这是一个带领农民致富的机会。”想到做到,张存銮立刻动员组织作栽站和市农干校的9名同志共同参与租赁经营科技园。

  按照更新品种、创新技术的发展思路,张存銮利用两年多时间先后引进45个经济作物品种,研究示范高效种植模式13种,新品种取得成功后,张存銮并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将这些新品种在全区农村推广。

  张甸镇家梅村有个小农场,想尝试种植芦笋,苦于一无技术二无种苗,2002年春天找到了张存銮。了解情况后,张存銮自己垫钱购回了芦笋种子,并代育苗2亩,主动联系蔬菜专家对农场人员进行培训,讲解技术要领,还经常派人上门指导,确保种植成功。

  淤溪镇潘庄村农户刘洪钧得知张存銮后,打电话咨询糯玉米种植技术,第二天张存銮便带着种子和技术资料上门,并不厌其烦地多次到现场指导,直到试种成功,受刘洪钧的影响,如今的潘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糯玉米村”。

  有钱农民赚 他的指导让农民收入翻番

  “如果没有张主任,我可能坚持不到现在。”沈高镇联盟村种田大户黄长宝说,自己从1997年开始承包了300亩田,一开始,由于采用落后的种田技术,水稻亩产只有550公斤,还不如普通农户产量,后来张存銮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带领他的同事们来农场帮助推广新品种和技术,如今亩产达700公斤。

  “最让我感动的是张主任的坚持和辛苦。”黄长宝说,自从张存銮主动与自己挂钩后,16年来,张存銮每周都会到田头转转,什么时候该施肥了,什么时候该除草了,简直比自己还上心,如今自己种的稻不但产量高,而且成本低,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

  沈高镇双星村共有村民1016户,这里的村民长期以来习惯种植稻麦两熟,人均收入一直在4000元左右徘徊。在张存銮的指导下,该村成立西瓜、蔬菜、茨菰、菱角等4个专业合作社,并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为村民进行大棚种植技术培训。目前,双星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800多亩,亩均收益6000多元,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4000多元增加到812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品种 蔬菜 糯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