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炎热夏天,让当涂县大陇葡萄“火”了一把,引来一批又一批八方客。事实上,葡萄并不是大陇乡的传统产业,在大陇乡落地、扎根也仅仅只有六七年的时间。但现在,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近4000亩,葡萄合作社7家,注册商标3个,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葡萄平均每亩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葡萄年总纯收入4000多万元。大陇成为马鞍山市最大葡萄生产基地,葡萄成了大陇乡的一大特色产业和一个知名品牌。
打工仔“凤还巢”:播下葡萄“星星之火”
果农梅明文是大陇乡“规模种葡萄第一人”。1996年到江苏武进葡萄种植园内打工,边打工边向当地种植农户请教葡萄种植技术,这打工一打就将近十年,他和妻子基本学会了葡萄种植的全套技术,身边也余存了十多万元,于是他和妻子着手准备回乡创办葡萄种植园。
2006年初,他与合伙人共同投资在大陇乡韩村以10至15年的期限租地60余亩,先修路和搭建工房,然后开始建园。经过2年的辛勤劳动,在2007年夏季有15亩葡萄树开始挂果,收获葡萄20多吨,销售收入达18万元。
2007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和农经部门的指导下,他联合几个也想种植葡萄的农户注册成立了“当涂县其龙葡萄种植合作社”。2008年合作社的葡萄种植示范园全面丰收,七个品种的葡萄上市时间达三个月,收获葡萄105吨,实现销售收入74万元,他给合作社的葡萄申请注册“奇妙果”商标。
2008年底,他和妻子决定扩大葡萄种植示范园,增加示范园的经营项目,于是承包水面20亩,并再一次租赁土地70亩,开挖垂钓园四个共50亩,新建会议室、餐厅等办公和接待用房五间共120平方米。使葡萄种植示范园由原来的60亩扩大为150亩,然后以葡萄示范园为依托,开发了集葡萄观光、葡萄采摘、垂钓、餐饮(吃农家菜)、会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项目。
为了合作社的葡萄在市场上销售更具竞争力,合作社向有关机构申请了“有机食品(葡萄)认证”,并已通过认证。在梅明文的带动下,大陇乡的葡萄种植开始风生水起。
“技术股神”带动:葡萄种植成“燎原之势”
王伟南被当地果农们称为“技术股神”,果农们丰收了,他靠技术入股,也赚了盆满钵满。
王伟南来自常州葡萄主产区礼加镇,有着丰富的葡萄种植技术。2006年来到大陇乡龙潭村,流转土地40多亩开始葡萄种植。由于引用葡萄新品种并运用了新技术,王伟南生产的葡萄个大粒圆、果型紧凑、无籽无核、酸甜可口、肉脆汁多,被誉为“冰糖葡萄”,在安徽省首届优质水果展示与评比会上,王伟南种植的夏黑葡萄在所有参评葡萄中外观和品质最佳,授予一等奖,成为安徽省名副其实的“葡萄王”。2011年成为“省级标准果园”。
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改种葡萄走上致富路,他成立龙大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融葡萄种植、销售和种植技术培训为一体,以“技术入股”的模式参与经营。一般与果农签订2年的“技术入股”合同,每年每亩技术入股分红600元,第一年确保种苗成活率95%,第二年确保亩产不低于750公斤。如果达不到这两条,可以不分红。
“这种技术入股的模式让人容易接受。”果农谷代银说。老谷原来一点也没有种葡萄的经验,看别人种葡萄挣了大把的钱,自己也想试试,但一次性投入较大,不敢贸然行事。有了王伟南这个“技术股神”,他于2009年流转70亩土地种起葡萄。在王伟南的精心指导下,第一年种苗成活率逾95%,第二年亩产1000公斤,如今亩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谷代银如期如数给“技术股神”分了红。“花这点钱买技术,值!再说人家也很辛苦,深耕、施肥、治虫、打岔,每个技术环节,都要手把手地教好几遍。”
6年来,王伟南以“技术入股”的模式,帮助40户农民发展葡萄种植2000多亩,果农亩均纯收入1万元,他靠“技术入股”平均年收入30多万元。
成立合作社: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种葡萄农户多起来了,如何让这些个体小农户种出优质葡萄,拓展销售渠道,抗住市场风浪?
大陇乡组建成立了其龙、龙大、龙旺等葡萄专业合作社,促进葡萄种植户实现由个体小农户“单打独斗”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的转变,做大做强葡萄种植业。该镇在韩村、龙潭、孙赵等群众基础好、代表性强的3个村,先行开展创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试点。对水利、道路建设用地,按规划统一预留,实现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种植格局,达到了化零为整的目的。合作社的建立,把家庭经营与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按照无公害和标准化进行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鉴定,统一分级包装,保证了产品质量,受到了客户好评,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了提升葡萄的附加值,合作社加强品牌建设。其龙合作社在应用先进技术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了“奇妙果”商标。龙旺葡萄种植合作社注册了“大陇”商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3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