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刚刚开始时,与现在“一蛋难求”相反,那时候马磊最忧心的恰恰就是鸡蛋的销路。
为了把鸡蛋卖出去,马磊和小伙伴们一有时间,就奔波于学校周边的社区、幼儿园等,发传单,开展免费试吃活动,组织消费者到养鸡基地参观……为了卖鸡蛋,大家使出了浑身解数,马磊说,他们甚至还曾一家一户地敲门,向住户推销自己的产品。
“从展开宣传到真正有效果,中间大概隔了一两个月的时间。”马磊回忆,看着鸡不断下蛋却卖不掉,那段时间他的压力非常大。
不过,马磊和小伙伴们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一段时间之后,鸡蛋开始出售,且卖得越来越好,还收获了极好的口碑。一位消费者在吃了他们的鸡蛋后,专门打来电话,称赞“在北京还没有吃到过这样的鸡蛋”。
现在,创业团队也通过微信公众号、淘宝商店和网站等方式在线上销售他们的产品。
他们给产品注册的名称叫“喔乡信”,谐音“我相信”。马磊解释,“喔”是模拟鸡叫,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品牌主打鸡蛋、鸡肉等产品;“乡”则有回归乡村的内涵,代表一种与规模化笼养相反的喂养方式;“信”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有信心把产品做好,二是我们致力于做出让消费者相信的放心产品”。
未来将扩大规模
平日里,创业小伙伴们还要上课,大家兼顾不过来,于是请了一位当地农民喂食、捡鸡蛋。即使这样,马磊还是放心不下。只要没课,他几乎每隔一两天就要从学校到基地来看看。如果坐公交车,从学校到基地的单程就要花近2小时。
自从放假,马磊就搬到了这里,归置场地,清粪、消毒……最近,他就打算趁暑假的时间搭建一个可移动的鸡舍。
马磊说,自己本科的毕业设计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做的题目是“发酵饲料对蛋鸡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而他研究生所选的方向是生物饲料,目的是所学能够为目前的生产所用。
“我们学校科研资源非常雄厚,但是很多成果都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我一方面是想通过攻读研究生自己作一些研究,另一方面是想把学校的一些成果转化进来。”马磊说。
在他看来,这三亩地仅仅是一个示范基地。他们的下一步设想是在保持现有生产方式和产品特色的基础上,扩大生态鸡的散养规模。他核算过成本,如果适度扩大规模,人工成本并不会提高,但收益却能有明显增加。
“未来会在更大的果园里再多养一些鸡。”马磊说,“而我肯定一直会把它做下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2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