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下坝镇喇平村的花卉大棚内,花农在采摘鲜花。
“7月中旬,这些花卉大棚里便长出了第一茬非洲菊。到这个月,村集体通过卖非洲菊已经收入近16万元。”近日,站在下坝镇喇平村40亩花卉大棚前,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花卉,村支书杜应胜不禁回忆起一年前,村里召开无公害蔬菜协会会员大会时的情形。
那是2014年11月,刚刚被评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的喇平村,获得了省财政厅的90万元财政拨款。村委班子成员商量的结果是,用这笔钱在喇平村流转40亩土地建花卉大棚种非洲菊。“当时,一听说要认筹30万元发展花卉大棚产业,参会的10余名协会会员二话不说,甩开袖子就走了。”杜应胜说。
其实选择这个产业,喇平村有着成功的例子可参考。早在2012年,因工业园区建设,东风镇的两户被征地花农便将花卉大棚搬到喇平村,通过流转当地村民40亩土地,建起了100个非洲菊大棚。
杜应胜向他们请教过收入上的事情——一个大棚可栽种1500株非洲菊花苗,每株苗上大概长出35枝花。近两年,非洲菊的平均批发价在4毛钱一枝。算下来,一个非洲菊大棚每年的产值在2万元左右,而一亩土地就可建起3个这样的大棚。
对于习惯了种水稻、蔬菜的当地农户来说,这是一个收益高得令人惊讶的产业。麻烦之处在于,发展花卉大棚产业,有着高昂的前期投入成本,包括到昆明买花苗、盖大棚、挖排水沟等。这100个非洲菊大棚要建起来,前期投入起码在120万元。
这对于喇平村来说,除去省财政厅划拨的90万元扶持资金,剩余的30万元一时没了着落。于是,杜应胜最先想到了村里的无公害蔬菜协会。
12年前,为了脱贫致富,喇平村曾鼓励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无公害蔬菜协会便是在那时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全村蔬菜种植户,统一蔬菜销售价格、开辟对外销售渠道。
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喇平村的蔬菜种植产业渐渐没落,但蔬菜协会的50多名会员却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成为当地一支有着资金与人脉优势的重要力量。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以参股的形式认筹剩下的30万元发展资金,成为村委班子成员最初的想法。2014年11月,喇平村集合无公害蔬菜协会全体会员召开的会员大会便在此背景下举行。
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50余名参会会员,当场便走了十几名。”杜应胜说,大家不是不知道种非洲菊能赚大钱,只是对村委会提出的会员认筹股金、年底分红的想法不认同,主张认筹之后,把建好的100个大棚分给会员承包,每年再向村集体上交一部分赢利。对此,杜应胜同样不干,“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主体,自然须是村集体,承包给个人便有违集体经济发展的初衷。”
由于会上无法解决股金的认筹问题,杜应胜不得已宣布,有意向的会员须在当年的12月30日前完成认筹,逾期则不予办理。结果是,规定的期限已过,30万元的发展资金依然没有着落。
然而,产业的发展不会等人,即将到来的适合花卉栽培的温暖春季,也催促着喇平村村委班子成员尽快找出解决资金短缺的办法。一个救急的法子是,喇平村的10名村委班子成员带头认筹20万元,村集体向下坝镇信用社贷款8万元。
一番波折后,喇平村的100个花卉大棚终于在今年的元月份开建;4月份,第一批非洲菊苗也顺利栽种;7月中旬,便长出了第一茬非洲菊;11月,村集体通过卖非洲菊收入近16万元……按照这个势头,杜应胜估计到明年底可收回所有成本。届时,盈余的钱将被用来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包括11公里长的喇平灌溉大沟的维护、13个村民组之间串组路的硬化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先后有3户村民找到了村委班子成员,希望通过他们的帮助向镇信用社申请贷款建花卉大棚。“这也是喇平村在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花卉产业发展之路。”杜应胜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22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