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水平不断提升,施工技艺日趋精湛,新型技术材料广泛应用,使得精品园林项目层出不穷。但其间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让美丽的风景存有瑕疵。
植物多样性不是一种形式
“植物多样性”是近些年被高度重视的设计原则,但是,不少园林从业者对于植物多样性存在认识偏差。有些项目刻意追求植物的品种数量,而缺乏科学考证;有的在植物设计中过分追求绿量,导致种植密度过大,严重影响植物的后期生长。
在谈及自己对于“植物多样性”的理解时,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包满珠教授表示,植物多样性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植物,从全国范围来讲就是多样化。就某一个城市绿化而言,使用的植物种类越丰富,其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如果只使用一个树种,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
“但是,多样化并不等于将各种植物堆砌在一起。”包满珠以当前常见的矮化密植为例指出,将原本株行距6米×8米的规格变为1米×1米,有的甚至连1米都不到,犹如苗圃生产中的扦插一般,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科学种植一定是基于合理的种植密度,如同园林设计中讲究的‘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过度密植不论是前期栽植还是后期养护,都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
对于一些地方就绿化项目应用植物数量进行明确规定的做法,包满珠认为从行业总体发展而言是有必要的,但在局部地块实施中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合理的树种选择,科学的栽种配置,是确保植物生长良好的前提,而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诞生优美的风景。”
凭借鄂尔多斯亿利资源集团库布其沙漠七星酒店景观工程摘得“2013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工程”大金奖,北京东方园林公司景观设计集团副总裁、首席艺术总监袁超备感欣慰。在他看来,植物多样性应根据项目本身定位、功能、类型而定,切忌“一刀切”。
“不同项目,对于植物多样性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切不可将其作为一种形式而盲目追求。”袁超指出,之所以在园林建设提倡植物丰富度,是为了避免将项目纯粹处理成人工景观,违背自然规律。丰富度一旦缺失,自然导致病虫害隐患存在。“践行生物多样性,地域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也就是众所周知的适地适树原则,我们应该在符合小气候条件这个基本框架里实现景观丰富度的提高。”
设计方应对养护单位交底
目前,园林项目存在硬质景观过度设置的问题,例如过多的水景、雕塑、硬质铺装,其实际使用功能值得商榷。尤其是在北方城市,大型喷泉到了冬季基本闲置。有些受后期维护资金有限的影响,出现长期闲置的现象,有些还存在安全隐患。
“硬质景观应是具有功能性的设施,如广场、风雨亭、栈道,它们可以让人们进入景观,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必不可少的。”袁超指出,人类有回归自然的愿望,享受原生环境是一种本能的要求,因而在设置硬质景观时要注重其便利性及使用舒适度。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很重要,但是对于人的需求也不能过分突出,满足基本条件即可。硬质景观的比例尺寸、规模体量要适宜,不能超过需求度。设计人员应根据项目性质,在人流量统计数据基础上从受众需求、使用度、使用频率出发,确定广场体量、道路等级等,而不能只顾及方案的内部构成、最终的景观效果。“当然,过分强调植物景观,忽略必要的商业性设施的做法,也难免有些矫枉过正。毕竟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也是园林景观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能。”
重施工轻养护的现象在行业内仍旧存在,一些项目建设时风光体面,建成后无人问津,日渐荒芜,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对此,袁超表示,施工只是一个基础,项目竣工并不代表一切都结束了,因为建设成果不是一成不变的。“植物是有生命的,每一天都在生长,其空间形态自然都会发生改变。设计师不应只对施工方交底,也要对养护单位进行设计交底。”袁超解释道,景观项目是一个生命体,后期养护决定了其会朝着怎样的方向演变。同一个施工表达,不同的养护做法,其最终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事实上,设计方案的原始目标需要养护环节去努力实现。基于此,袁超提出现有一些观念需要修正,如从业者除了要关注当前的建成效果,对于项目未来的表现也要重视;鼓励业主强调功能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和耐久度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9-02/hq_10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