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简单的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其实远超常识,因为应用场景的不同,物联网渐渐改变着古老农业“靠天吃饭”的传统。
从北疆到南陲,从东海到西防,中国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农业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即便如北京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有独具个性的都市农业发展思路。这种多样性给了ICT技术极大的用武之地,比如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并非新生事物,早年的传感网就是其雏形。近几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感网逐渐演进为今天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经典的物联网模型基本可以分为传感、传输、存储、计算四个环节,近两年兴起的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和物联网也密不可分。某种意义上,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正是因为泛在的联接,由此对传输、存储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物联网遇上农业,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用传感器获取温度、湿度、光照、风力等数据进行作物监控管理,或者在牛耳朵上打上RFID耳标进行动物溯源。但今天,看似简单的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其实远超常识,因为应用场景的不同,物联网渐渐改变着古老农业靠天吃饭的传统。
农机有智慧
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地东北,是应用大型农机装备的主要区域。在东北,粮食生产主要以农场为单位,比如黑龙江红星农场、856农场、闫家岗农场等。由于耕地面积广大,农场的生产经营与一亩三分地式的小农作业完全不同。
比如土地平整和起垄作业,一方面对拖拉机手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作业质量如直线度、平整度;另一方面由于作业过程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造成劳动强度很大,非常需要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减少人为操作。
因此科研人员想到给拖拉机安装传感器、激光仪、导航设备等,赋予拖拉机智慧,使得拖拉机在导航状态下自动走直;利用激光发收设备结合传感器精确完成土地平整作业。
除了生产作业之外,农场的管理同样需要借助物联网。据黑龙江红星农场技术负责人孙洪江介绍,基于精准农业和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趋势,红星农场近年引进了一套机车监管服务系统。
为了能准确获取每个农户每天的工作量,农场和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给每台机车上安装一个传感器和GPS定位,传感器能实时获取机车作业数据并传送到机载终端,终端把数据发送到农场的系统平台。
就是这样一套系统,一方面能让农场管理者实时了解机车的田间位置、作业轨迹、农户的作业量,系统自动生成日、月、年报表,给核算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机载终端可以自动生成作业报表,农户自己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每天干了多少活,产生了多少效益。
美国风河公司认为,利用物联网等技术使农田与农机网络化、为农场主提供决策支持是未来智能农业的发展趋势。未来不管是火星上的探测车、空中的飞机还是田间的农机,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能力物联网中每一个终端设备都需要网络互连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温室与节水
如果说大型农场的物联网技术还有些粗犷,那么对于温室种植而言,物联网加上自动控制技术,已经让整个生产过程变得智能化。
在北京瑞正园种植部经理穆金星眼里,如今的草莓种植与十几年前已完全不同。穆金星介绍,他手下的一位草莓技术员种了20多年草莓,来瑞正园之前一直在辽宁老家种。3个棚五亩地,一天看三次,夫妻二人忙得没时间扭秧歌。穆金星笑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6/hq_10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