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恩施市积极研究推进茶叶产业链发展目标任务(计划到2020年),争创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将“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努力争创“中国富硒茶第一县(市)”。
今年6月,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杂志和中茶所联合组成的,全国最权威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最新评估报告出炉,恩施玉露品牌2014年市场价值大幅攀升,已达到7.86亿元。这是该市推进茶叶产业链建设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
管理发挥效益
截至2013年底,恩施市茶叶总面积达到30.3万亩,其中投产园22.5万亩。如今,该市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针,促进茶叶产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适当控制茶叶基地发展速度。同时加强茶叶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引导种植适销对路的茶叶品种。
同时,加强建立茶园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控体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加大化学农药和肥料的监管力度,严控茶园禁用农肥在茶区的经营销售和使用,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此外,引导规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引导茶叶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采取自建、承包、流转等方式规模经营茶叶基地,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管理,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原材料。充分发挥茶园的生态优势,推动基地建设与休闲观光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打造核心品牌
发展现代茶叶加工业,科学布局茶叶优势产区加工企业。该市积极推进现有茶叶加工企业规范化管理,改造提升一批初精制加工企业。积极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提取物等,推动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夏秋茶的综合利用率,延长茶叶加工产业链。在重点打造以恩施玉露为主的绿茶的基础上,推动红茶、黑茶和乌龙茶产品开发和生产,引导企业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发挥富硒、绿色优势,走茶叶产品系列开发之路。
整合省内茶叶市场主体资源,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潜力、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入茶叶产业。加快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集中,增强产业联动效应。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支持企业采用租赁、兼并、参股、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改制重组,改变全市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打造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等知名品牌。在品牌的打造上,按照“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原则,形成规模优势,扩大品牌效益。加强品牌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通过主流媒体加强对恩施茶叶对外宣传,定期组织企业到武汉、上海、北京等茶叶主销区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努力提高恩施玉露和恩施富硒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健全市场体系
该市通过规范现有茶叶市场,对市体育中心茶叶市场、城南片区大宗茶购销市场等加强管理,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的集散功能。利用现有资源,推进主产乡镇茶叶专业市场建设。加快硒茶产业园建设,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州城建设一座集茶叶购销、茶叶机械、茶具、茶工艺品等于一体的综合型茶叶大市场,经营门店达到500个以上,将其打造为武陵山区茶叶交易物流中心。
探索现代营销方式,在市内外市场形成品牌专卖店、超市专柜、连锁营销和现代茶馆茶楼等形式多样、相互补充的销售网络。鼓励茶叶企业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力争到2020年,恩施茶叶在全国大中城市的专营店达到100个。鼓励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网络营销渠道。鼓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农产品营销企业,加大恩施茶叶自营出口力度,逐步开拓国际市场。
弘扬恩施茶业文化,对恩施玉露深远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进行深度挖掘和宣传。加强对民族民间种茶、饮茶、食茶、药茶和茶戏、茶歌等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推动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建设一批品茶馆、茶艺馆和茶博馆等。积极开展“恩施玉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支持企业和各行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茶文化、茶事相关活动,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发展茶经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99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