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海门培育村做大草莓富民产业



  庄户人一年忙到头,这岁末年关总该消停消停。可海门市常乐镇培育村的村民们却依旧忙得热乎。一排排清一色的连栋大棚内少则一人,多则三五人,正手脚麻利地将一颗颗鲜艳欲滴的草莓采摘下来,未及装箱就被等在路边地头的客商接过上了秤。“入冬以来,几乎天天是这样忙碌的场景。”村党总支书叶剑生介绍,“现在草莓20元一公斤还供不应求,村里2000亩的大棚草莓今年将给村民带来近3000万元的收入。”
  培育村是当地有名的草莓村,如何把草莓做成富民产业?培育村走活了三步棋。
  全村干部亮出样子。在培育村,每个村干部都有一块示范田,无论是新品推广还是引进新技术,村干部第一个实践。为了提高种植效益,支部成员以股份制形式,投入20多万元建立5个连栋大棚,开始基质草莓种植实验。将“基质草莓”移栽到青花瓷盆内上市销售,每盆最贵卖出近百元的高价,亩效益超过5万元。村里的草莓品种也是不断翻新,从最初单一的“丰香”发展到“红艳”、“章姬”、“千喜”等10多个优质品种。
  内引外联铺好路子。今年60开外的施志良夫妇种了8个大棚,他从没为销售发过愁。“草莓还未成熟就有客商上门定购,每批订单多得接不过来。”培育村以草莓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经营,统一采购苗种、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销售。由“支部+协会”拓展销售渠道,争取项目资金,组织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通过草莓协会主动出击,牵线搭桥,先后和上海、无锡、苏州等地大中型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全村1400农户,800多户加入了草莓合作社,年产草莓350多万公斤,市场包摊位、农民经纪人包营销、聘请外来经纪人上门批发、设立销售网站等多头并举,做到当天采摘当天销售。
  创新发展鼓起袋子。科学发展在基层,说到底就是要千方百计鼓起百姓的钱袋子。这个理念引导着培育村人在做大做强草莓产业的同时,始终不停创新的脚步。成立土地合作社就是一个范例。先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连片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统一整理配套,搭建好大棚后,再反包给社员。流进来的毛地和流出去配套好的地,一年租金都是每亩650元,再把由村集体投入每亩成本1万元的大棚作价4000元卖给种植社员。农民种植草莓就可以“一本万利”。
  为加快土地流转,村里配套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除固定租金,草莓合作社去年还给为园区提供土地的农户按每亩180元进行了“二次分红”。“目前全村的草莓种植占了村总耕地面积的60%,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80元,其中六成以上的收入来自草莓的收成。”叶剑生介绍,“去年6月,以培育村为中心启动的常乐镇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正式入选省设施园艺高效示范创建区,通过2-3年的建设,培育村将带动周边6个村的百姓通过园区建设共同致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莓 土地 大棚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