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近海污染严重 30年后或“无鱼可吃”



  “要想30年后还有鱼可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7日,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态安全”学术交流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保护我国海洋与湖泊生态安全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一万公里海岸已人工化
  “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12万种海洋生物,但是据估计,海洋生物种类多达100万种,因此,还有90%的海洋生物是我们所未知的,更加充分了解深海大洋,对人类来说意义非凡。”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介绍说,当前,海洋生态灾害的频繁发生、海洋生物资源的衰退等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问题,皆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动密切相关。
  根据2011年《中国海洋发展报告》的披露,沿海港口发展和临港工业基本都是靠围填海形成,“正在形成对岸线盲目抢占、低值利用的局面。”“目前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中有接近1万公里已经人工化了,人工化海岸超过了一半。”人工养殖、填海造田、重化工密集等给海洋造成沉重的负担。孙松说,我国在富营养化与有害赤潮发生机制方面正在开展系统的研究,今后应该在水母暴发机制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这也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近海水母数量的增多,对海洋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由于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一旦水母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将会使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样的格局一旦形成将很难进行恢复,关键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这种不可挽回的局面形成。孙松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更要关注种类的改变、功能类群的变化,例如许多海域饵料生物被水母等胶质类生物所取代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衡等问题,海洋生态系统是否会因此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其对人类的服务功能,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近海污染十年扩大一倍
  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曾发表了以加拿大科学家为首的研究小组的文章,指出,由于过度捕捞和污染正加速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如果按目前速度继续下去,到2048年,这些面临捕捞的种群将完全崩溃,失去捕捞价值,人们将无鱼可吃。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介绍说,眼下,过度捕捞、围填海、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确实严重。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河口产卵场退化、生存环境丧失或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对渔业造成了较严重影响,根据官方检测数据,过去10年间,中国近海海域污染范围扩大了近一倍,赤潮每年发生达60余次,红树林、珊瑚礁、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已分别丧失73%、80%和57%,东海之滨的浙江,全省1/3海域成为底栖生物绝迹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四大渔场”资源枯竭,几近名存实亡。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金显仕说。
  要像重视登月一样重视海洋
  “深海大洋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动过程对地球气候、水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介绍说,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气候系统超过90%的热量增加被海洋所吸收,因此深海大洋从很大的程度上减缓和延迟了全球变暖的速率。然而,深海大洋对热量的吸收改变了其热量及淡水平衡,使得其动力过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对海洋环境、气候,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近几年,吴立新的团队在南海布放了将近50套潜标,以此来观察海洋内波、混合以及深部流动过程,这一技术在国际上都比较领先。吴立新表示,随着我国在东海、南海进行油气田、可燃冰、深海潜水开发,海洋动力过程研究不仅对国家安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也与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
  “海洋的气候变化和陆地不同,我们可以提前一两年预测出气候变化,甚至可以做出预警。”吴立新说,研究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可以提高预测台风灾害的水平。目前,他们正在推动类似“登月工程”那样的“透明海洋”研究计划,建立预测系统,预测未来特定一段时期内海洋环境、气候及资源的时空变化,为我国走向深海大洋铺平道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海洋 气候 预测 数据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