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垅垅郁郁葱葱、已经挂着果的南瓜藤,王文国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在渔船上长大的他从小就发誓绝不重走祖辈走过的路,一定要从渔民转型。农校毕业后,他尝试种植南瓜,探索成功后,带领钱粮湖镇的部分渔民及众多乡邻靠种植南瓜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采用大棚育苗和双膜覆盖技术让种植的南瓜提前20天上市,这一种植技术至少在湘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租地种南瓜
技高信心足
洞庭湖进入春季禁渔后,君山区渔政管理站一直在探索如何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实现洞庭湖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今年2月份,记
者在与该站负责人的一次交流过程中,获悉渔民王文国在转产转业方面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在与钱粮湖镇紧邻的华容治河渡镇荆湖堂村,王文国说,他在这里租了170亩地种南瓜。指着一根挂着果的南瓜藤,王文国说:“15天后就能长出小南瓜,至少要比其他南瓜种植户提前20天上市交易,亩产能够达到1万斤。”记
者看到,每垅南瓜地上都有一些竹片制做的拱门,南瓜藤下还残留着已经撕掉的薄膜。“底下的一层膜用于保湿,拱上加盖的一层膜是用来保温,防霜降。所以我的南瓜要比其他人的长得更快。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整个湘北地区,采用双膜覆盖种植南瓜我是第一人。”王文国得意地说,经常有人到他的南瓜地参观学习,一些村组也跟着学习采用了这种双膜覆盖技术。
43岁的臧金华是蚕桑组村民,他在王文国的南瓜地已经工作一年多了。臧金华有10亩旱地,出租了3亩给王文国,剩下的自己种了棉花、油菜。尽管种植传统的棉花、小麦、油菜等经济效益低于南瓜,但考虑到市场瞬息万变,村民们大多不敢贸然跟进。因此,王文国想鼓励村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的计划受阻。
另辟种植蹊径构建销售网络
自幼在渔船上长大的王文国目睹了父辈的辛酸,他一直梦想自己不再走父辈的路。2001年,王文国决定将自己转产的方向定在经济作物种植上。为了避免盲目选择某种农产品而造成经济损失,他租了50亩旱地,20亩种棉花,30亩种南瓜。虽然当年棉花的收购价格比往年都要高,但却和南瓜的收益相差无几,而且种南瓜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要明显更少。随后,王文国动员村民们开始一起种南瓜。
王文国十分感激在他创业遇到困难时给予鼎力支持的村支书李豹。2009年资金周转遇到困难时,是李豹以个人名义为他贷款8万元。当全村的南瓜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后,李豹又多方筹集资金在全镇率先建立了交易平台,修建了占地面积约2亩的两个堆场,并购买相应的配套设施,便于采摘的南瓜顺利外销。
2002年,团东村10多户村民种植了近300亩地的南瓜。与此同时,20户渔民也利用荒废的滩头种植起南瓜来。起先,由于没人上门收购,王文国拉着一车南瓜前往河南找销路。后来,销售网络逐渐覆盖到山东、浙江、陕西、河北及广州等地。稳定的销路带动了当地农民种植南瓜的积极性,扩大了种植规模,进而又推动了销售。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客户都慕名找上门来。
种植模式落后急赴湖北取经
然而,随着种植南瓜的村民越来越多,王文国发现,如果不能在南瓜大量上市之前抢占市场,南瓜的经济效益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很大的风险。2007年和2008年,他分别在良心堡、团洲两地租种了500亩和300亩旱地的南瓜。然而,由于种植模式落后,农忙时节又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管理,导致成本提高,结果连续两年,王文国种植的南瓜都亏损了。
种植模式的落后让王文国的危机意识越发强烈。2009年,他前往湖北学习大棚育苗技术。当年,他只租种了5亩地用作实验,专门研究和实践新的种植技术。在这5亩试验田里,王文国不仅将从湖北学来的技术灵活运用,并且自己还摸索总结出了新的方法——双膜覆盖。2010年,在他的带领下,团东村种植南瓜的面积达到了2100亩。2011年,王文国又承包了270亩旱地,大规模采用大棚育苗和双膜覆盖技术,当年就创造了近50万元的经济效益。从渔民成功转型后,王文国目前正酝酿带领更多的渔民转产转业,共同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9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