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一大早,武陟县圪垱店乡王伊村的村民就忙开了。一株株梨树苗被装上车,运往陕西、山西等地。
看着外运的树苗,61岁的王伊种苗繁育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穆小平脸上挂满了笑容:“今天又走了3000株。”
俗话说,种粮靠天吃饭,育苗靠行情吃饭。但在穆小平看来,小果苗能在王伊村越长越大,完全得益于2009年成立的专业合作社。
2009年,跟果树苗打了17年交道的穆小平根据掌握的信息,决定成立合作社。习惯了单打独斗的村民心里直犯嘀咕:加入合作社就不愁销路了?价钱怎样?收入咋算?面对村民的疑问,穆小平决定先拉拢村里的育苗专业户入社。不仅免费提供种子,还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指导,保护价收购农户果树苗。当年,合作社的百万元收入让村里的人都眼红了起来。
至此,穆小平的合作社在村里慢慢地扎下了根。原本“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的农户,现在纷纷入社。社员由33户增加到如今的80户,种植面积也由一开始的400亩扩大到现在的1500亩。此外还形成了合作社出面谈价格、客商到村收购的销售体系,农户再也不用推小车赶集,一些农户每年育苗收入甚至达20多万元。
穆小平的合作社先后与郑州市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出新品种、新品系。“光卖产品赚不到大钱,必须卖品牌。”穆小平随手拿了株苹果苗介绍起来:“你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苹果苗,2011年俺们合作社成了国家苹果、梨产业技术体系协作单位,省里的农科院、林业厅年年都跟俺签订单。有了这个‘金字招牌’,果苗的身价提高了,订单也源源不断。”
“那可不,俺们的果苗现在不仅是种得好,而且还卖得好。”正在苗圃里伺弄树苗的社员穆石磙接口说,“俺自打入社后,每年收入都在20万元,家里盖新楼,买新车,农闲时社里还组织俺们坐飞机旅游,日子过得不比城里人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84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