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全国12大养虾省市4月份动态汇总



  广西
  2015年广西是对虾养殖业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广西对虾养殖主要集中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今年由于防城的光坡缺乏淡水,且养殖积极性不高,放苗不足一成,放苗高峰期可能会出现在5月上、中旬,具体要看浙江人的心态如何。江山和江平放苗比较多,多是放苗20天左右;江山发病较多,其它地方只有零星发病,养殖模式改变和转养其它品种的较少,整体来说,空塘率还有三成左右。近期下雨频繁,大部分养殖户为了避开恶劣天气,普遍存在“养好一造虾即可”的心理,不再追求两造虾养殖,所以会推迟放苗时间。
  去年养殖情况较好的北海,今年的投苗积极性较高,局部地区已经基本完成投苗,养殖情况较好,只有零星发病。合浦的党江是对虾养殖较集中的地区,目前放苗率只有20%,空塘率很高。放早苗的虾已达到5公分左右的规格,由于受雨水天气影响,也有3-4成偷死发病。很多养殖户选择早造虾不放苗或推迟放苗,中造虾可能会视气侯情况选择性生产。
  福建
  福建现在土塘刚刚开始投苗,由于高位池中造虾很少养殖,放苗的人只有两三成。高位池现在普遍都是养殖冬棚虾,每一年的8、9月份放苗,到春节期间开始收虾再放苗,到五一前是新一轮的收虾不投苗。5-7月三个月是不养虾的,而到现在高位池收的虾也差不多了,今年的虾价也比往年增加了几块钱一斤。
  虽然预测今年全年的虾价都普遍较高,但有专家预测今年的天气应该不会是太风调雨顺的一年,加上这两年养虾的成功率比较低,养殖户对对虾养殖业抱着比较谨慎的态度,前几年亏本的养殖户也会选择转养一些比较稳的鱼类进行养殖,或者会选择鱼虾混养,提高鱼的比例,从而对虾的养殖量有所下降。
  江苏
  江苏如东地区今年的锅炉苗放养比例增加,但从3月初规格达到1000头/斤时分苗至今,约有4成的养殖失败率。往年锅炉苗的成功率较高,而今年的养殖失败可能跟这段时间天气的不稳定导致对虾产生应激,再加上分苗以后加不上料,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导致活力下降引起抵抗力下降等有关。直放苗在清明前投苗,虽然放养的面积相对缩小,但养殖失败的这部分锅炉苗也通过直放苗进行补充,估计锅炉苗和直放苗的比例跟去年相差不大。
  锅炉苗现在的规格基本上是在70头/斤,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上市,但上市量不大,售价在38-40元/斤。预计到五一前,价格会在35元/斤以上。到5月中旬集中上市,业内人士认为价格可能会比往年略低2-3块钱。
  这段时间是锅炉苗即将上市的关键期,要稳定投料,切不可加料太猛,同时要注意水质的调控,防止因为小棚水体小,水质变化快会引起倒藻,否则可能导致一开始零星的死亡率而引起最后大面积的死亡。同时也是直放苗转肝(养殖25-45天)的关键期,这段时间要注意保肝护胆,可以采用一些功能料或者药物帮助转肝,到6月下旬达到上市规格。
  浙江
  浙江萧山南美白对虾今年的养殖面积在10万亩左右,总的养殖面积是比往年缩小的。虽然这几年由于对虾养殖成功率不高,一些养殖户会选择改养或转变养殖模式,但大棚养虾的成功率高,回馈率也高,投苗面积比去年增加,大概可以占到25%。
  今年前期的温度低,导致养殖时间推迟到3月13日左右大棚虾才开始投苗,上市的时间也会相应的往后推。大棚虾第一造虾的养殖成功率比较高,到目前为止,大概有95%的成活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率也降低。第二造不搭棚,跟外塘差不多,养殖成功率则会相对较差。而土塘养殖区域需在水温达到适宜温度,天气稳定后才开始投苗。现在市场上还没有开始出虾,要到五一才开始,预计规格能达到65头/斤,而锅炉苗大约在4月25日就能开始出虾。
  到月底,养殖户会加大投喂量,更容易导致亚硝酸盐增高,水质进一步恶化,再加上捕捞的应激更容易引起对虾的大面积死亡。到养殖后期要注意投喂量和水质的调控,一般到出虾前一个星期再加大投喂量。
  上海
  上海奉贤养殖面积约为4.8万亩,上海的养殖面积除了政府每年征收的一小部分面积,养殖面积同往年相比差异不大,只是养殖人员可能有所变更。在奉贤南汇大概有2成是大棚虾,更多的是土塘养殖。
  大棚在2月份投苗,这段时间的养殖成活率也比较高,现在的规格在6公分左右,到5月初达到65头左右就可以开始上市,售价参照江苏南通区域的价格。在出虾集中期,价格会有所回落。虽然今年大棚虾的养殖比例比往年增加,但是大棚基数不大,到5月份上市的增幅也不会太高。而土塘养殖是在清明前后开始放苗,在大棚中标粗一个月后等水温上升且稳定以后,到4月底就可以放到外塘进行养殖,到六月份开始出虾。但六月份是梅雨季节,天气多不稳定造成的倒藻等问题会导致对虾病害多发,对虾的死亡率会加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预测 品种 雨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