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畜禽养殖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季佩东 (江苏省东海县林牧业局科教科 222300)

各类动物养殖都不是随心所欲,他们都有各自的生物学特征,所需食物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本人从多年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养殖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最重要的是细节管理要切实落到实处。

1 重视动物的饲喂习惯

我们本地有去西北部购牛的习惯,从甘肃或长春等地购买肉牛,经几千米、几十个小时的长途运输到达江苏。肉牛购入新建的养殖场,饲喂的是本地特产作物秸秆花生秧,结果是新购入的肉牛多天都不进食。体弱的牛行走困难、有的卧地不起、有的奄奄一息。这时企业老板着急,乱看病、乱用药并没有效果。经过专家的细致指导,几天过后情况稳妥好转。100多头肉牛近十天不采食也不长生,治疗用药等损失很大。如果购牛时仔细询问一下牛在原生长地饲喂什么饲草等细节问题,购入后加强日常管理,这些损失是可以避免。

2 重视地区差异,加强理论学习

畜禽流通的道路、交通工具与人类的现代化流通密不可分,从我国的东北三省、西北的甘肃内蒙运送牛羊到江苏等地途中也不过四、五天时间。但是在冬季我国的南北温差较大,在北方较冷的地区,饲养牛羊的圈舍保温性能较好,在南方,也要加强防护才能保证较高的舍内温度。但是从南到北去购买牛羊的养殖场主并不注意打听和观察,把牛羊远途疲劳运到江浙一带自己的牧场,认为条件较好,门窗没有任何整理,不挡风、不遮蔽、温差较大。在同样环境里人们都穿棉衣,牛羊冻得直打寒颤、体质差的已病倒。作为企业老板不要把问题看的太简单,要想搞好养殖不论你养什么品种,养殖数量有多大,都必须全面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或者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养殖业保驾护航,为养殖企业出谋划策。把专业技术人员真心实意的当成养殖场的参谋,特别是长期吃住在养殖场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定要关心、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企业老板才能获得较大利润。

3 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可忽视

以新购买肉牛为例,从内蒙运输一批肉牛到江苏,养殖场主希望员工对新来的牛要好好照顾,多饲喂精料。牛饲喂两顿之后开始不进食,有的卧地不起,这是因为吃进去的精料太多粗纤维偏少,瘤胃短时间不适应、消化机能紊乱。应抓紧时间给牛停食、运动、吃药打针。无论新进何种动物,要想吃得好、长得快,必须先饮水休息几个小时后少喂草料,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草料由少到多逐步过渡、逐步适应,不能来势凶猛引起不适,导致消化机能紊乱。

4 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很快,许多规模化养殖场在生产区内两栋畜禽舍中间一条路,道路两侧净沟污沟不分,饲喂畜禽的草料从这条道运送进料槽,畜禽排出的粪尿用水冲出舍外下水道,再装上垃圾车从这条路运出。这样做的结果对畜禽的排泄物和污水处理能力差,同时污染了运送草料的道路,污染日趋严重,很容易造成病原体在自身的养殖场及周围大量繁殖与扩散,养殖场内发病畜禽不断出现。这时首先要考虑周围环境的改善,一条路不能即运饲料又运垃圾,净道、污道必须分开,做好养殖舍区外消毒工作,逐步改善养殖环境,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5 认真对待病死畜禽的处理工作

细菌、病毒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无论何种原因死亡的畜禽如果随意乱扔,很容易让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疫病蔓延、传播,特别是规模养殖场应时刻关注畜禽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病死或突然死亡的畜禽必须及时判定,立刻封闭式移送到规定的地方消毒深埋,千万不能将病死畜禽集中在圈舍门口等待有关部门来验收给以获取保险金。有的规模养殖场将病死畜禽各自集中在圈舍门口等待保险公司验收,一般会进停放10~20天,冬天竟然能停放一个多月,圈舍内的畜禽很容易被传染而引发疾病。要想养好畜禽必须控制好内外环境,杜绝污染物、切断传播途径(),最大限度地防止病原体侵入养殖场,使畜禽生长处于良好的状态、安全的环境之中。

6 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一个畜禽养殖场效益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存栏畜禽整体的健康水准。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制约国内外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无论养殖场规模多大、饲养何种畜禽都必须坚持以保健为基础、疾病应防为主,注重和更新免疫程序是养好畜禽的关键。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规定,使用来源于合法渠道的正规疫苗产品,千万不能图小便宜而吃亏。猪牛马羊禽的免疫程序、使用的疫苗生产厂家及名称各不相同,应在当地县级畜牧兽医站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动物疫情及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格遵照执行。不能随意更改注射时间、剂量,无论何种疫苗稀释后必须及时注射完毕,特别是高温季节稀释的疫苗,尽量在1个小时内使用完毕,以确保疫苗达到预期的效果。畜禽只有得到有效的免疫保护力,才能稳定、健康、快速的成长,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疫病 经济效益 细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