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娟 (黑龙江省大庆市农业开发办公室 163311)
家畜用嘴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不同的动物其采食的方式不同,但唇、舌、齿是各种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1 采食方式
咀嚼是在颌部、颊部肌肉和舌肌的配合运动下,用上下臼齿将食物机械磨碎,并混合唾液的过程,是消化过程的第一步。动物牙齿疾病是消化紊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马在饲料咽下前咀嚼充分。反刍动物采食时咀嚼不充分,待反刍时再咀嚼。肉食动物咀嚼不完全,一般随采随咽。咀嚼的次数和时间与饲料的性状有关。一般湿的饲料比干的饲料咀嚼次数少,咀嚼时间也比较短。由于咀嚼时,咀嚼肌活动增强,消耗大量能量,因此,有必要对饲料进行预先加工,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吞咽是由口腔、舌、咽和食管肌肉共同参与的一系列复杂的反射性协调活动,是食团从口腔进入胃的过程。
吞咽动作可分为由口腔到咽、由咽到食管上端和由食管上端下行至胃三个顺次发生的时期。食物经咀嚼形成食团后,在来自大脑皮层的冲动的影响下,由舌压迫食团向后移送。食团到达咽部时,刺激该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此时,软腭上举并关闭鼻咽孔,阻断口腔与鼻腔的通路。同时会厌软骨翻转,盖住喉口,呼吸暂停。同时,食管口舒张和前移,并向咽部接近,咽肌收缩,将食团迅速挤入食管。在此过程中,食团刺激了软腭、咽部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发出传入冲动,抵达延髓中枢,中枢的传出冲动引起反射性食管蠕动,推送食团向后移行。当食团到达食管末端时,可刺激管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反射性引起食管—胃括约肌舒张,使食物进入胃内。
2 调节
采食不但受饲料的组成、性质和饲养制度的制约,()而且还受胃肠道的消化活动和机体代谢状态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动物饥饿时食欲加强,在采食之后,尤其是经过消化和营养分吸收时,食欲下降。所有这些内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
采食中枢。随意采食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体液因素(包括激素和代谢产物)也参与作用。家畜的下丘脑存在调节采食的神经中枢,他由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两部分组成。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左右两侧的外侧区,呈弥散性,与脑的其他部位有神经纤维联系。饱中枢位于下丘脑左右两侧的腹内侧区,刺激这个中枢可以使动物停止采食,破坏则出现暴食,引起肥胖。因此下丘脑是控制采食的初级整合系统,对采食调节起关键作用。
反射调节。家畜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兴奋或抑制采食中枢的活动。例如对喜食或厌恶的食物,会直接作出不同的采食反应。胃肠道内广泛分布有机械、容积、化学、温度、渗透压等感受器,采食后食物和食糜刺激这些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而影响采食中枢的活动状态。一般情况下,兴奋饱中枢则抑制摄食中枢,减少或停止采食活动。例如饲喂粗饲料后,胃容积扩张,从而刺激胃壁的牵张感受器,引起反射性的采食抑制。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单糖、双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会使胃肠内食糜的渗透压升高,通过反射参与采食的负反馈调节。反刍动物瘤胃内的挥发性脂肪酸(VFA)能刺激瘤胃壁化学感受器,通过神经传入而影响采食中枢的活动状况。当其中VFA达到一定浓度时,能抑制采食活动。反刍动物对血糖浓度不敏感,挥发性脂肪酸是其反射性调节的主要影响因素。
成年动物一般可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体重和身体组成,同时每天的采食量也变化不大,通常不超过10%,这也是由于调控采食的结果,使机体始终维持能量平衡。此时的调控,体脂是关键因素。动物经过一段时间禁食或低水平营养后,一旦恢复正常饲养往往发生代偿性贪食,以恢复身体原来的体脂水平。反之,人工强制喂食,提高体内脂肪蓄积,随后会出现厌食,直至恢复原来的体脂含量。脂肪对采食的负反馈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大概与胰岛素有较密切关系。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当脂肪细胞充满脂肪时,对胰岛素的生脂作用变的不敏感,使血脂浓度升高。所以肥胖动物容易发生饱觉,防止继续储积体脂。胰岛素与生长激素的比率,如果动物吸收能量不足,则胰岛素与生长激素的比率下降,促使采食增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1/hq_5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