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有学者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9 000千克/公顷的秸秆还田量相对较为合理。

黄土高原

ST9 000的施用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

实验在陕西渭河三道台源地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展开,土壤为中壤土,对试验区进行不施玉米秸秆、施鲜玉米秆6 000千克/公顷、9 000 千克/公顷、12 000千克/公顷、15 000千克/公顷5种处理模式,分别用ST0、ST1、ST2、ST3、ST4表示。夏玉米收获后,去掉根茬清理田面,玉米秸秆粉碎机铡成5厘米长后翻压掩埋于20 厘米土层还田,然后平整土地。

实现显示,秸秆还田半个月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试验前(12. 28克/千克)均有所增加,其增幅大小依次为:ST0>ST3>ST2>ST4>ST1小麦拔节到收获,各处理ST0、ST1、ST2、ST3 和ST4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依次为14. 13克/千克、14. 30克/千克、15. 12克/千克、14. 69克/千克和15. 08克/千克,ST2最佳。说明低施肥条件下,9 000千克/公顷的秸秆还田量较为合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

秸秆还田半个月,各处理ST0、ST1、ST2、ST3和ST4土壤全氮含量依次增大,施入秸秆处理比未施入秸秆处理的土壤全氮量降幅较大;以秸秆还田量与土壤全氮下降值列方程求出土壤全氮缓慢下降的施人量为10 500千克/公顷,试验中9 000千克/公顷的秸秆还田量对缓解土壤全氮的流失效果最好。

秸秆还田半个月,测定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较实验前分别提高2~4倍,其大小排序为ST2>ST3>ST4>ST1>ST0。 此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持续下降,到拔节才大幅升高,以处理ST9 000上升幅度最大,直至收获,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秸秆处理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微生物C/N

秸秆还田半个月,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较试验前测定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其大小表现为ST3>ST2>ST1>ST4>ST0;此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下降。拟合土壤微生物量氮随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而变化的回归方程求得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的玉米秸秆还田量为9 060千克/公顷,即处理ST9 000的施用量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最为恰当。

玉米秸秆还田

在整个生长期,各处理的微生物的C/N有2个高峰期: 一是在播种后15~30天,土壤三大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中细菌的数量下降幅度最大;另一个是在冬后返青拔节期间,微生物量有所升高。收获时,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微生物C/N较对照大,说明秸秆处理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微生物C/N, 改变土壤微生物原有种群分布,增加了C/N较大的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全碳(BC/TC)及微生物量氮/土壤全氮( BN/TN)试验前后的差异。小麦收获后土壤BC/TC 以处理ST2最大,处理ST0最小;除处理ST0外,其他处理的BC/TC值均大于播种前。小麦收获后各处理土壤BN/TN的大小依次表现为:ST2>ST3>ST1> ST4>ST0,且都大于播种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玉米 小麦 细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