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载畜量是一个动态数值,所以应进行即时监测,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载畜量,而基本依据就是准确判断放牧强度是否过重。当我们观察某一放牧地时,常说这里放牧过轻,那里放牧过重等这种放牧草地表现出来的放牧轻重程度就是放牧强度。
放牧强度与放牧家畜的头数及放牧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家畜头数越多、放牧时间越长、频率越高,放牧强度就越大。在一块草地上,长时间放牧一种家畜,那么这种家畜喜食的牧草容易被淘汰,破坏植被结构,草地也易表现出放牧过重。一放牧强度也与生草土的发育状况及牧草种类有关。
1.放牧强度分级
在生产中可以从放牧一定时间段后草地所表现出来的外貌特征,了解某一放牧草地的放牧强度,通常把放牧强度分为5级:
第一级是不放牧或长期过轻放牧,草地会出现有大量枯草倒伏、腐烂,土壤变黑,在较湿处可能有灌丛生长,高大杂草等常有大量生长。
第二级是放牧适当,草地可能造成植被成分正常,无畜蹄践踏的沟纹,植物生长旺盛。
第三级是放牧稍重,草地会有高大优质禾本科草生长受阻,矮小密丛型禾草比重增大,在较湿润草原上早熟禾类受抑制,羊茅类增多,出现畜蹄践踏的沟纹,在山坡地尤其明显,植被成分与第二级无明显差异,但产量降低。
第四级是放牧过重,草地上优良牧草明显减少,杂草和毒草增多,畜蹄践踏的沟纹大量出现,中等雨量就可以造成水土冲刷,有些地方表土已全面流失,优良牧草已少见,毒草大量存在。
第五级是放牧极重,草地可能遭遇畜蹄践踏的沟纹极密集,山坡坡度较大处更为甚,表土冲刷尽失或土质裸露,草地已到了完全破坏阶段。
2.控制放牧强度的措施
(1)适宜放牧留茬高度保证草地在放牧后有较充足的牧草剩余草量是控制放牧强度的关键,而草地的留茬高度则相对容易监测。如使用可防家畜采食的草笼,反扣在草地上以便随时比较放牧与未放牧间草层的高度差。草地放牧以后,牧草的留茬高度或剩余草量的多少对草地植物的再生与恢复也有重要影响。采食牧草的剩余高度越低,牧草的采食率就越高,浪费越小。研究表明,在留茬高度为4~5cm时,采食率达90~6~98%(高产时)或为50%~70%(低产时);留茬高度为7~8cm时,采食率分别降低到8526~90%或40%~65%。当采食过低时,牧草贮存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必将影响牧草越冬和翌春萌发,在连续利用3~4年时, 牧草产量显著降低。但留茬过高,如采食高度达10~15 cm时,造成牧草大量浪费,降低了牧草的品质,也是没有必要的。
确定采食高度,应考虑牧草的种类、生态学特点,及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
(2)连续放牧的时间为了提高草地植物的生产力,还要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少于6~7d)内达到理想的留茬高度。尽管实际家畜的放牧数量并未超过载畜量,但由于家畜的选择性采食,如果连续在同一块草地放牧超过10~14d,草食家畜则会采食再生草,导致适口性好的植物生活力减弱,同时也很难清除较成熟的草。不同类型草地牧草的再生速度各有差异,但在生产实践中在同一放牧小区中应在3d内将牧草采食至合理的留茬高度较为恰当i否则也可能导致放牧强度过大。
(3)适宜的放牧频率 即一块草地生长期的放牧次数,过多会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或无法贮存营养物质,而造成产量下降或草地迅速退化。放牧次数太少,又会使牧草粗老,形成大量枯枝落叶,影响采食,降低利用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7-22/hq_4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