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杆潜蝇,又名稻杆蝇,属双翅目,杆蝇科。本世纪以前在宁乡地区稻杆潜蝇很少发生,本世纪以来每年均有发生,个别年份偶偏重发生,近几年来危害有加重之势,已成为水稻上的一种明显的次要害虫。以前对稻杆潜蝇的危害性,大部分农民和部分基层农技人员对此认识不足,对稻杆潜蝇的危害症状(稻穗缺枝少粒、不勾头的光头穗、朝天穗)大部分农民误认为是品种(组合)质量问题或是不良气候问题所致,并由此产生不少农资质量纠纷。为了让更多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了解稻杆潜蝇的特征、特性和危害症状,特将此害虫的发生危害习性和防治方法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推荐给大家,以供相互学习。
一 形态特征
1.1成虫 为一小蝇类,体长2.3-3毫米,翅展5-6毫米。全体鲜黄色,头胸等宽,头部有珠状黑色大斑;复眼大,暗褐色;触角3节,基节黄褐色,第2节暗褐色,第2节黑色膨大呈圆板形,触角芒黄褐色,约等于触角的全长,触角基部上方颜色显著向前方突出,胸背有3条黑色粗大的纵斑,其两侧尚有短而细的黑色纵斑;翅透明,翅脉褐色。足黄褐色,跗节末端暗黑色。腹部纺缍形,各节背面基部有黑褐色横带,第一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黑褐色小斑点,体腹面呈淡黄色。
1.2 卵 长约1毫米,长椭圆形,白色,上有纵向浅凹沟,现波状柳条纹,卵孵化前呈淡黄色。
1.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6毫米左右,略呈纺缍形,体淡黄白色,11节;体壁强韧有光泽;前端略尖,口器浅黑色。尾端分两叉,各叉末端尖,开有气孔。
1.4 蛹 长约6毫米,淡黄褐色,尾端分叉与幼虫相似。羽化前体收缩,呈黄褐色,上有黑斑。
二 危害症状
2.1 幼虫为害习性 幼虫多在天亮前后的4-6点孵化,初孵幼虫借露水湿润向下移动,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至心叶中。当露水干后,幼虫就不能侵入。幼虫钻入稻株后5-7天,新叶上就出现被害状。当用电风扇将露水吹干,用毛笔接上虫,幼虫无法行走与侵入,因幼虫借助露水行走,干燥的叶片无法行走。经约2-3个小时就因身体脱水干死了。总之,幼虫危害总体表现为山冲田发生重、青嫩禾苗田发生重。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卵孵盛期雨日多的年份发生重。
2.2 幼虫为害症状 幼虫孵化后蛀入稻株心叶,由于心叶未抽出前是一层层的卷成筒状,幼虫为害取食有几个孔,心叶抽出展开后,能看到若干条细长并列的裂缝,由于心叶内潮湿,故心叶抽出展开后裂缝边缘腐烂,有较强的腐臭味,离裂缝稍远的部位成黄白色,故站在田埂上能看到为害症状。裂缝较大时,遇风一吹,叶片折断。低龄幼虫取食孔较小,心叶抽出展开后,接近为一横排水孔,似稻象甲为害状。孕穗期被害,颖壳成白色,并有腐烂表现似退化的颖。
(图一)稻杆潜蝇田间危害症状
(图二)稻杆潜蝇田间危害症状
2.3 稻杆潜蝇为害状与稻象甲、颖花退化的鉴定 苗期稻杆潜蝇的为害状与稻象甲为害状相似,二者主要区别:稻象甲横排孔成菱形,且孔口周围不腐烂;稻杆潜蝇少数成圆形孔口,大多成纵裂,孔口周围腐烂。孕穗期稻杆潜蝇的为害状与颖花退化相似,二者主要区别:幼穗在分化期间遇不良外界条件,致使颖花退化,抽出后成白色,白色的颖壳无孔口,而稻杆潜蝇为害的,白色颖壳上有孔口,且孔口周围同样有腐烂表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7-22/hq_4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