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全国北部冬麦区范围内的冀北平原,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在局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土壤瘠薄,生长季节干旱,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致使生产上存在一定比例的中低产田,较长时间以来,单产水平未能显著提高。以廊坊市为例,冬小麦的常年播种面积在14万公顷左右,其中的中低产田约占50%,直接影响着单产和总产的提高。单产水平自1997年突破5250kg/公顷以来,一直徘徊不前。为挖掘中低产田的小麦增产潜力,进而全面提高小麦整体生产水平,需要明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 主要问题
经考察,从生产因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土壤和肥力基础较差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地区的长期浅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浅耕的结果,在土壤10cm以下形成了一个坚硬的犁底层,土壤通透性差,根系下扎困难,浅层根多,抗逆性差。同时,肥水大多集中在犁底层之上而不能下渗,致使这一土层肥料的浓度过大,容易引起沤根、烧根等现象。
1.2 投入不足 据对6.7万公顷的中低产田统计,平均每公顷投入纯氮195kg,五氧化二磷105kg,春季浇水1~2次。与6000kg/公顷以上的高产麦田相比,纯氮减少了75kg,五氧化二磷减少了45kg,浇水减少1~2次,最终使得中低产田与高产田单产相差1500kg以上。
1.3 种子混杂 据调查,目前小麦田的杂种株率高达15%,严重地块达30%。调查表明,杂种株率在5%的麦田,产量比高纯度麦田减产10%。
1.4 播量过大 据统计,冀北冬小麦平均每公顷播种量达300kg,多数地块播量超过375kg,部分地块高达525kg。播量过大不仅浪费种子,而且容易引起生育后期倒伏。另外,播量过大,植株个体发育弱,成穗率低,穗层不整齐,穗粒数少。
2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在对考察资料进行分析后,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2.1 大力培肥地力,改善生产条件 广辟肥源,重施有机肥,加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农田肥料建设,大力培肥地力。一般底施优质粗肥45立方米/公顷,以肥促根,以根调水。培肥地力的原则以治薄为主。除重施有机肥外,还要增施化肥,即每公顷二铵300~375kg,硫酸钾150kg,硫酸锌15kg作底肥。在浇拔节水的同时,一次性追施尿素225~300kg,以起到氮磷平衡、综合培肥地力的作用。
2.2 加强节水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力求做到排灌渠系配套,机具配套,实行渠道衬砌,安装地下管道和移动式塑料软管、喷灌等设施,扩大灌溉面积。在小麦生育过程中,根据天气情况、土壤墒情和麦株生长状况,在培育冬前壮苗、浇好冻水的基础上,返青后至成熟前浇好关键性的几水,如拔节水、扬花灌浆水等,避免“卡脖旱”,增粒、增重。
2.3 扩大深耕面积,提高小麦抗逆能力 在现有条件下,可2~3年深耕一次,逐步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小麦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4 提高种子纯度 首先要认识“杂种穗”的特点。这种穗的穗位高于正常穗,穗小,粒少,粒小,麦收时易落粒,且落粒后有长达3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可与下一年度秋播的正常种子同时出苗,自然竞争力强;其次,对现有的推广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第三,建立健全统引、统繁、统供的服务体系。对于引进的优良新品种,进行扩繁,作为更新换代的新品种。
2.5 适当降低播量 据2004~2005年度田间对比,在相同条件下,2004年10月5日播种的麦田,225kg/公顷与450kg/公顷的播量相比,个体发育健壮,单株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群体结构合理,平均穗粒数多5~6个,单产提高15%。结合冀北冬小麦种植地区近些年来暖冬的气候特点,9月28日至10月8日可视为适宜播期。高产麦田的播量以180~225kg/公顷为宜;对于中低产田,播量可适当增至255kg/公顷。10月8日以后播种的麦田每晚播1天播量增加7.5kg/公顷,但最多不超过300kg/公顷。
在冀北冬小麦种植地区,因地制宜地针对主要问题采用相应对策,可望中低产田的产量跃上新台阶,并将提升冬小麦的总产水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liangyou/xiaomai/6/2008-12-12/4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