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食用菌栽培技术 > 食用菌综合

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细菌性锈斑病

    一、危害症状 该病常在菌袋或菌床上发生,其表面有黏液,菌丝泛黄,病原菌能产生毒素,使菌盖上出现病斑。病斑为褐色,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外围色深,呈不规则形,潮湿时菌盖中央为灰白色,有乳白色黏液,空气干燥时,中央部分稍凹陷。菌柄上病斑呈菱形、椭圆形。

    二、发病条件 气候不适,遇高温、高湿,相对空气湿度为95%以上;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上;菌种抗性弱,该病就会大面积发生。病原菌可以通过土壤、水、空气、培养料、昆虫和人工操作等途径传播危害。

    三、防治方法 (一)栽培控制。菇场消毒,水质净化;加强菇场通风,散热降温,切忌大水喷洒;适时播种,避过高温高湿出菇季节。 (二)凡细菌性锈斑病发病率较高的菇场,在重新栽培时,除及时防治外,还应选用抗病品种,轮换选用不同高产优质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强品种。(三)对症下药。在病情较轻时,通风散湿,并喷洒1%的石灰液或喷0.2%的漂白粉溶液。如病害发生严重,应先摘除病菇,刮除泛黄的表层菌丝,喷洒5%的石灰液,或用一片强氯消毒片加水4公斤溶解后喷洒,连喷2~3次。

    细菌性腐烂病

    一、危害症状 在发菌期和出菇期都易发生。如在培养料内大量繁殖,可形成黄褐色及黑暗色的菌丝层,使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在出菇期,子实体受到浸染后,菇体呈水浸状,发黏,进而腐烂。

    二、发病条件 该病菌广泛存在于有机质和水中,当拌料时使用不洁净水,发菌期就有可能感染此病。在出菇期菌袋袋口长期积水,原基受淹,易发生腐烂病。

    三、防治方法 (一)使用清洁水拌料,适当控制发菌期培养料水分含量,出菇期适当降低菇房空气湿度,加强通风,喷水时防止菌袋积水。(二)菌袋或菇床上一旦发现病菇立即清除,停止喷水,严防病菌传播。(三)药剂防治可参照细菌性锈斑病的防治措施。

    指孢霉软腐病

    一、危害症状 受害部位原基不能形成,在形成菇后,病菌菌丝能侵入菇体的菌柄和菌盖,受害菇体呈水渍状软腐现象,严重时菇体倒伏而腐烂。

    二、发病条件 病菌生存于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和有机残体中。使用肥沃的苗床、菜园土以及表层土壤易发生该病;在温度为25℃左右,酸性条件,相对湿度在90%以上,在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中发生该病。

    三、防治方法 (一)用底层土或黄泥土做覆土材料可有效减少病源。(二)菇床采用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方法,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环境。转潮时用1%~2%的石灰液防治。(三)病害一旦发生,要暂停喷水,立即通风降湿,并摘去病菇。发病部位喷洒5%的石灰液,或50%的多菌灵800~1200倍液,或多菇丰500倍液进行防治。

    畸形菇

    一、发生原因 温度管理不当,或用煤和柴草加热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造成的。

    二、防治措施 菇棚内要通风良好,光照充足;冬季增温时要注意通风,不要在菇棚内直接生炉火,应修建火墙或火道。

    水肿状菇

    一、发生原因 病菇形态基本正常,但菇体含水量高,外观半透明,色泽泛黄,握之滴水。其原因是用水不当,过频浇水,造成棚内湿度大,菇盖积水不能蒸发,最终形成水肿状,甚至软化腐烂。

    二、防治措施 加强水分管理,喷水时必须保持通风换气状态,不要使菇盖有积水;适时采摘,发现病菇及时摘除,同时加强通风换气,调节好湿度,防止诱发其他病虫害。

    不现蕾

    一、发生原因 菌种选择不当,高温季节用低温型菌种或低温季节选用高温型菌种;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营养生长过剩,培养料表面菌丝旺盛;菌丝老化,袋表形成厚的菌膜;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延缓菌丝营养生长。

    二、防治措施 选用适温型菌种,喷水增湿,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为85%~90%;配料时适当降低氮素含量,保持营养平衡,催蕾时降低温度;用铁丝划破菌膜,刺孔增氧;通风降温拉大昼夜温差,喷水刺激,增加散射光,诱导菇蕾形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石灰 腐烂 品种 发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