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经济作物种植技术 > 棉花种植技术 > 棉花高产种植

棉花新陆早21号高产栽培技术


    新陆早21号是适应新疆南、北疆、甘肃河西走廊早熟棉区种植的早熟、丰产、优质、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2005年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33天,株型较紧凑,开花结铃集中,结铃性强,吐絮集中,易摘拾,适宜机械采收。现将该品种在北疆等适宜棉区宽膜丰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一、播种

    此阶段从播种前准备到结束。播种到头到边,实现4月苗,达到早苗、全苗、匀苗、壮苗、齐苗。

    1.土地准备

    棉田要求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肥力中等以上,前茬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作物为宜,土质为壤土、沙壤土,秋季应做好清膜、灭茬、秋耕冬灌、平地保墒、全层施肥等工作。生育期667平方米施标肥120~140千克,氮、磷、钾肥的比例为3∶1∶0.3。全层施肥施氮肥的50%,磷、钾肥的全部,即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0~23千克、三料过磷酸钙20千克、硫酸钾5千克、油渣100千克。滴灌地667平方米施标肥110~120千克,氮、磷、钾比例为3∶1.2∶0.3,667平方米施40千克标氮(50%)、30千克标磷(75%)、5~10千克硫酸钾、油渣100千克做底肥。

    2.种子处理

    种子经硫酸脱绒后统一精选,100千克棉种加1千克60%的3911、0.5千克卫福、水3千克喷洒搅拌,均匀堆闷24小时后晾干,待播;或1千克60%的3911加水3千克拌种,晾干后再按1∶50比例的福多甲加海状元818拌种剂进行包衣,处理后种子晾干待播。

    3.喷施除草剂

    播前每667平方米用48%氟乐灵乳油100~120克,对水30千克在傍晚或夜间进行土壤喷雾处理,并立即耙地防止光解。

    4.播前整地

    达到以保墒为主的“齐、平、墒、碎、净”六字整地标准。

    5.播期

    适期早播,一播全苗,膜下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即可播种,北疆适宜播期为4月10~20日。

    6.播种方式

    采用大三膜十二行的播种方式,膜上4行,行距25+50+25厘米,膜间距60厘米,株距10~20厘米,理论密度13800~16660株/667平方米。如采用滴灌,灌水时1膜4行,滴灌铺设一般为1膜2管,以防两个边行因滴水不足而减产。严格播种质量,坚持墒足浅播,做到下籽均匀,接行准确,覆土适度,镇压严密,边膜严密,种子入湿土厘米,盖土1厘米,空穴率<2%,播深2.5~3厘米,播种量4~5千克/667平方米,每穴下种2~3粒,膜上点播要做到1膜5面(每张膜上4个种子行,5个采光面),保证边行种子与膜边覆土间有3~5厘米采光面。

    二、早期田管

    要求早放苗、早封洞、早定苗、早中耕,达到4月苗、5月蕾,要抓全苗、匀苗,促苗早发。

    1.早放苗

    播后遇雨,适墒破除种子行封盖土,助苗出土,对苗孔错位和覆土过厚的棉苗要人工辅助放苗,缺苗断垄及时补种。

    2.早定苗

    1片真叶定苗,2片真叶定完苗,除弱苗,留壮苗,缺苗处留双苗,按1穴1株留苗。

    3.早中耕

    播种后立即进行一次中耕松土,提高地温,有利出苗;定苗后第二次中耕,深度15厘米左右,消灭中层板结,达到“实、深、松、碎、平、严”的标准,促幼苗根系发育。播后滴灌出苗的棉田,在杂草不多、表层无板结的情况下,一般可不中耕。

    三、化控

    新陆早21号的果枝呈塔型Ⅱ式果枝,较紧凑,现苗前后生长速度快,必须认真做好化控。2~3片真叶时第一次化控,667平方米施缩节胺0.5克;6~8叶期667平方米施缩节胺1.0~1.5克;第三次在见花前后施缩节胺2.5~3.5克;打顶后3~5天第四次化调,667平方米施8~10克缩节胺。化控中缩节胺施用根据气温、田间植株的长势酌情增减。

    四、肥水管理

    合理的追肥灌水是防止棉花长的过高、叶片过大的主要因素,是保证棉花全生育期不旺长、中后期不早衰的首要措施。

    1.灌溉

    ①常规灌溉 一般见花时灌头水,沙土地和墒情较差的地块略提前,下潮地略晚,667平方米灌量100立方米左右;隔15天左右灌第2水,667平方米灌量80立方米;第3水根据植株长势667平方米灌70立方米左右;最后一水667平方米灌量50~60立方米,停水时间在8月10~15日,因各年份秋季气候有差异,应根据当年秋季气候情况科学地确定停水时间和灌量。全年667平方米灌水量280~320立方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立方米 滴灌 种子 喷施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