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美系种猪与美国养猪信息化


  美系猪目前成为种猪市场的新宠,在我国养猪人为美系种猪优良性能感叹的时候,也应关注他们的育种态度与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笔者曾专程走访了美国种猪场密集的密苏里、衣阿华、内布拉斯加、印地安那、依利诺、俄亥俄等州的知名种猪场。将其不同特点记录如下并和国内种猪场作一对比,以兹国内种猪场参考。

1.数据集约化与育种场分散化

  美国的种猪登记和育种协会在美国养猪育种中已成为经验之谈。现时的全美国种猪登记制度或养猪业通用基因评审计划,将全国的种猪性能测定结果通过遗传参数的评估,将每个种猪的育种值汇编成电脑联网数据库,数据随时可以升级。每一头公猪都有一个按BOUP原理计算的公猪性能指数值,作为其种用价值的综合评估以便公猪的横向比较。此外对每个公猪的各项具体性能的育种值以期望性能差的形式给出。所需信息可通过网站WWW.nationalswine.com直接点击某品种、某育种场而获得,从而使全美的种猪育种信息共享和种猪商务国际化得以实现。

  与种猪信息的高度集中相反,美国种猪场的地理分布是高度分散的,一个大型育种公司可由许多地域分散的单元育种场通过联营组成。这样对种猪场的生物安全和建立SPF原种猪场非常有利。每个育种场的规模约在100~700头基础母猪。产房、保育舍、后备舍、妊娠舍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100m以上。远远大于我国的12~15m间距。从空中俯瞰其育种单元,犹如汪洋中的几个孤岛而与世隔绝。其生物安全不言而喻。每个种猪场的占地面积约合300~400公顷,对于消化还田猪粪和空气净化十分有利。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数据上看美国的猪农数下降、猪场规模增大,而我们实地看到的育种场却是适度规模。相比之下我国种猪数据库过于分散而种猪舍过于密集。

2.分向育种和性能平衡

  育种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分向育种是近20年来美国种猪育种的一贯策略,只是在新世纪更加具有竞争性,父、母系之间的差距更明显。父系育种是在传统的追求胴体和肉质并重的基础上更注重胴体品质和肉质之间的平衡。现有的父系并非一定要皮特兰式的极端肌肉型后躯,也不一定要60%以上的瘦肉率或5~8mm的背膘。

  现代的很多新型父系体形修长、丰满均匀、重心低而四肢短,和传统的四肢长、重心高、短躯弓背、吊肚肥臀有所不同。好比低底盘奔驰与高底盘越野吉普的反差。因此新型的父系具有屠宰率高、瘦肉分布均匀、瘦肉质量符合肉质标准规范的特点。父系育种是瘦肉产量和质量并重作为选种主题。另外在母系育种方面,强调生长、繁殖和肉质三大项并重。在产仔和肉质方面进展明显.有“中国土种化”的趋势,其美系长白母系乳头硕大、数多,而且排列整齐;中躯深广,阴户丰满后挺,与新丹系性能颇为类似;产仔数、哺育率、泌乳力等也较出色。Waldo场在杜洛克母系育种方面成效显著。目前产仔数可达10头以上。最令同行瞩目的是传统杜洛克中“产后无乳”痼疾已荡然无存,是目前美系杜洛克的一个闪光点。

  目前国内种猪场在育种方面多偏重日增重、料重比、瘦肉率、背膘厚,尚未将肉质性状包括在选育目标之内。这种选产量不选质量之战略是将来肉质市场的隐患。我国现时在向细腰吊肚、双肌肥臀的极端化发展的同时正在丢失不少优良肉质基因,实应及早从育种策略上加以补救。由于广告模特效应,后躯丰满程度被过度夸张了。极度发达的股二头肌被视为评价高分的必要条件导致了一定误区。其过度发达的股二头肌是肉质低劣的特征之一。股二头肌本身的肉质不如前、中躯。从肉质育种观点出发,更应注意全身肌肉比例适度,体形匀称更有利于质与量的双赢。国际近代养猪数百年的历史提示,大凡风味优秀的猪种都具有前、后躯丰满匀称,前躯略大于后躯,后躯多为卵圆尻,未见有过度发育的后肢肌群。巴克夏和我国华中型本地猪最为典型。在母系育种方面,我国既有历史遗产,又有将洋猪引入中国后产仔数一般稳中有升的特点,但初生重下跌较大,如美系杜洛克,初生重约1700~1770g。但国内场家多难以达到,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饲养条件,但过度强调产仔数是否也导致初生重下降值得探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数据 玉米 母猪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