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生猪重复引种六宗罪


  据农业部官员在北京顺义举行的联合育种会议上发布的信息,中国在2008年累计从国外引进了种猪达到了1.5万头,是历史以来引进种猪数量最多的一年!在百年不遇的全球经济危急的大环境中,中国养猪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真是功不可灭!如果诺贝尔奖设有“全球经济贡献奖”,此奖项本年度的获得者非中国养猪业莫属了。

  凭心而论,本老倌并不反对引进优良种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引进的国外良种猪适合规模生产、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对改变中国养猪业格局,保证肉食供应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问题是重复引进,近年来简直到了泛滥的程度。不管是什么品种,有没有优势,对中国环境能不能适应一概不论,凡是冠以“外血”的品种,不管“良”还是不“良”,就毫不犹豫地引进。种猪生产企业以谁的品种最新最洋引以为傲,养猪场以谁家的品种名称最怪最拗口引以为荣,以至引进的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弄得本老倌在品种选择上也无所适从。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一、大大增加了疫病风险

  近年来养猪技术越来越进步,对疾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中国的兽药行业越来越欣欣向荣,兽药疫苗等“高科技”新产品的推出越来越频繁,猪农在养殖过程中对猪病的预防越来越重视,采取的措施越来越严密。尽管如此,但疫病对养猪业的威胁却越来越大,何也?本老倌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生猪品种滥引之罪。大多数老猪农都认为,至少蓝耳病、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等新病种有“引进”的嫌疑,另外日本脑炎(乙脑)、口蹄疫、支原体肺炎等目前对养猪业威胁较大的次新病种也难脱干系。理由一是外血猪对以上疾病比国内品种更易感暴发,而更主要的是自从大量引种以来这些疾病才取代传统的“三大病”(猪瘟、肺疫、丹毒)成为养猪业的主要威胁。

  可能有人把本老倌斥之胡言乱语,这引进的猪种不都是经过“严格”的双重检疫吗?老倌答曰:有些病原在引进当时并没有进入国际检疫对象,二是外国人产地检疫并不令人完全信赖,而本国的检疫手段也不可能滴水不漏吧?而且难道可以完全排除商业贿赂等因素吗?

二、扼杀中国“朱隆平”的诞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功,固然主要有其个人素质方面的因素,但我想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甚至更为重要。如果没有中国人民六七十年代饿得两眼昏花,袁老就不可能得到有关方面的全力支持。袁老本人也曾说过“为全国人民吃饱饭”是他的主要动力。

  伟大的中国人自从发现了猪种引进这条“捷径”,就鲜有人去做猪的品种改良的工作了。即使有袁老这样的“傻瓜”面世,面对这样复杂浩繁的工程,靠个人能力恐怕也无回天之力。因此,要唱“东方亮,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朱隆平”这首歌可能会遥遥无期了。

三、助长了中国人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

  中国人本来就个儿小、体重轻所以容易“浮”,急于求成所以容易“躁”。虽然近年出了个打蓝球的大姚,在增高鞋增高丸等高科技手段的作用下身高条件有所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肉也越长越多,可骨头却有越来越轻的趋势。

  且看自从大量重复引进种猪后,我们的育种科研工作者几乎是无所事事,科研院所名存实亡。科研人员不少混迹于饲料兽药行业,成为掮客招牌,在这些行业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中不时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少数“扛死木”的人虽然在杂交育种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都湮灭在“引进”的汪洋大海之中。

四、让人们不知肉味

  进口品种肉的口感,和本地品种可以说是没有可比性。而和本地品种杂交后,由于杂交组合的不同出现了很大的分化,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本地品种血缘越少,肉味口感越差,反之较好。这只是增加了人们选购猪肉的难度,但今后本地品种猪血缘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毫无目的的争相重复引进,将使中国猪的品种越来越繁杂,一些优良的本地猪种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真到基本消灭本地猪时,人们就会永远“不知肉味”了。在一个美食家英雄辈出的国度,这将是多么悲哀的情景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重复 猪肉 检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