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消毒8-10天后,待药效全部消失即可放苗。鱼苗下池时水深保持在池深的
1/3。
2)培肥水质。稻田投放鱼苗前,田水应有一定的肥度,必须在放养前施放基
肥,做到"肥水下池",让鱼苗一下池就可获得量多质优的适口天然饵料,以加快
生长,提高成活率。
初下池的鱼苗吞食适口的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据试验,鱼苗下池时轮虫的
每升水1万个左右,生物量20-40毫克/升为好。苗种池施肥后,首先是细菌、浮
游植物大量繁殖,然后是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出
现,因此,肥水下塘的关键问题是掌握施基肥的时间,使鱼苗下池时正值轮虫繁
殖的高峰期。
施基肥的时间和数量,应视肥料种类、池塘条件和鱼苗种类的不同而异。施
肥后浮游生物出现高峰的时间也不一样,当水温在20℃以上时,一般浮游动物4-7
天可以达到高峰。施用腐熟粪肥,可在鱼苗下池前4-5天进行。每亩田施120公
斤,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施用大草(绿肥),应在鱼苗下池5-10天进行,每亩
投放200公斤,大草可堆放在离埂边1米左右的浅水处,任其自然腐烂分解,数
天后将草堆翻动,使肥分扩散到水中,待叶和嫩茎腐烂后,将根茎残残余物等捞
去。应注意:如果施基肥过早,轮虫高峰期已过,枝角类特别是大型枝角类大量
出现,反而与鱼苗争溶氧、争空间;施肥过晚,轮虫数量不足。鱼苗下池因缺乏
适口饵料,将大大影响鱼苗的成活率。
2、鱼苗下田应注意的问题
(1) 鱼苗下田前所处水温与稻田水温不能相差过大。如果温差超过5℃,必须
用田中水逐步调节容器内的水温,当容器内水温与田内的水温基本一致时,方可
将鱼苗放入田内。否则,鱼苗会发生"感冒",严重者造成大量死亡。
(2) 人工繁殖鱼苗必须待鳔充气,能平游,能摄食外界食物时方可下池(孵化
出膜后4-5天)。下池过早,鱼苗游动能力弱,体质嫩,易造成死亡。
(3) 必须等清池药物的药性完全消失后才能放苗,否则会造成鱼苗大批死亡。
(4)检查池中是否残留敌害生物,清池后到放养鱼苗前,鱼苗田中可能还有
蛙卵、蝌蚪、水生昆虫和残留野杂鱼等敌害。必要时,应采用鱼苗网捞1-2遍,
以清除这些敌害生物。
(5)鱼苗、鱼种在运输途中不宜更换井水。因为井水一是温度低,与苗种容
器中的水温差大;二是氧气含量少;三是比重大,易引起容器中水的温度不均匀
现象;四是有的井水碱性或酸性较强。
3、放养
(1)品种 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鲶
鱼、泥鳅、罗氏沼虾、青虾等品种。
放养时间 传统放养法,放养时间一般是在水稻栽上5天左右,秧苗返青后直接将
鱼苗,放入稻田饲养。现在的高产养鱼稻田,均开挖有较大的鱼凼,为延长鱼类
生长期,要求初春时节即灌水放鱼,先放于鱼凼中饲养,待插秧秧苗返青后再打
通沟凼,放鱼进田。
(2)鱼苗放养密度 鱼苗直接培育至夏花,一般放养密度为每亩1万尾左右。
如果是小田、秧母田育种,由于水浅,放养密度为每亩4-5万尾水花即可。如果
鱼苗先养至乌仔鱼苗,然后分池,一般亩放养密度为16万尾;再由乌仔至5厘米
左右的鱼种,一般亩放养为2-3万尾。合理放养是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的关键,
同时,也节约饲料、肥料和人力。放养密度与培育池的条件、饵料与肥料的数量
和质量、放养时间的早晚、饲养技术水平高低等有很大关系,条件好的地方,放
养密度可大些;反之则放养量应小些。
4、鱼苗鱼种的饲养管理
1)投饲和施肥
投饲:稻田中杂草、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水稻害虫等可为鱼类提供一定的饲料。
但是,稻田养鱼要想取得较高的鱼产量,只靠田里的饵料生物是不够的,必须像
池塘养鱼一样投喂适量的饲料。饲料投喂应实行"三定":定时、定量、定位。要
通过驯化使鱼集中在稻田坑凼中投喂,可在鱼坑凼内搭一食台,引鱼上台摄食。
投饲量要根据鱼种的规格大小、数量多少而定。刚放水花的最初几天,分上、下
午各喂一次豆浆,用量为每万尾0.20公斤左右,随着鱼苗长大至1.5-2厘米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7-02-01/14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