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遗传育种

世界猪育种的发展趋势




  在州立测定站内进行,测定公猪后裔(母猪)的生长、胴体性能。主要指标有4项: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瘦肉率和肉质等。每头公猪选4窝、每窝选2头母仔猪测定,单个饲养或2头一组,测定期限30~100kg。测定站一般2周进站一批,每批30窝60头。德国的种公猪站提供精液,通过电话订购,一般当天早晨采得和经过处理的精液,本地区可在2小时内、全德国境内24小时内送到。精液采用常温保存(20℃),按2次稀释(一次在公猪站,一次在配种前)、2次输精的程序进行。

  测定站向各猪场发出通知,每头公猪选3头后裔小公猪和1阉公猪进站测定,结束时选出1%的最好公猪送到人工授精站,25%的优秀者返回各场使用。

  cotswold公司采用多组团育种,每个品系1200头母猪。他们的人工授精站,公猪使用10周后即更换,每年每个品系更换75头公猪,始终保持人工授精站的公猪为最优秀的。在此基础上,他们预计窝产活仔数的年进展为0.2头,瘦肉生长速度的年进展为2%。

  三、选择方法与效果

  过去的30年,选择主要集中在中等遗传力的生长和胴体性状,80年代中期以后blup育种值的应用,更加速了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进。如加拿大从1985年开始,用blup动物模型估计背膘厚和达100kg体重日龄的育种值,到目前为止,这两个性状的年遗传进展为-0.35mm/年和-1.5天/年,使每头商品猪的利润提高了1.30加元,意味着加拿大养猪业逐年增加利润2000万美元,直到两个性状达到最佳值。

  采食量下降是现在影响瘦肉组织生长的主要因素,如何找出吃得多并能将饲料转化为较多瘦肉而非脂肪的猪个体非常重要。电子化饲喂系统(如acema?48),可以通过改变采食量的曲线来达到改善饲料转化率的目的。例如增加20~40kg体重期间的采食量,因为此时猪的饲料转化率非常高。目前急需测出猪的采食行为、瘦肉生长曲线以及对饲料类型的变化规律等。

  氟烷基因(halothancegene)具有提高瘦肉产量的遗传优势,但会增加pse肉和猪突然死亡率。理想的办法是把父、母系中的氟烷基因全部清除。现在多伦多大学的hal?1843dna检测法已能达到此目的,cotswold公司中有一个瘦肉率非常高的品系,它含有皮特兰的血统,经过为期10年的选育,该品系中的氟烷基因频率已由90%下降到零。清除氟烷基因带来的瘦肉率下降已通过选择其它增肉量的基因得到恢复,同时肉色改善了40%。借助仪器测定活体成分有了新发展,fat?o?meater测定仪只能测定瘦肉率,且准确率在不同品系中差异较大;超声波测定背膘厚度和肌肉厚度的准确度(r)分别只有0.58和0.25;

  在父本品系的核心群中,两维扫描仪已常规应用,背最长肌横断面的超声波图像,经过软件处理可被计算机自动分析,预计今后2~3年内,能自动分析夹层中的肥瘦肉比率和肌肉间的脂肪含量。更先进的仪器如ct扫描,能详细测定出肌肉的性质,如系水力等,但价格昂贵,尚难推广。汉普夏猪含有rn基因,此基因会减少肌肉腌制加工的产量,但能改善口味;杜洛克杂种猪能改善肌肉嫩度,肌肉内脂肪含量较高使嫩度改善,但何种程度最好尚不清楚。如果保持背膘不变,选择提高瘦肉的生长速度,可能会改善肉质。

  法国的legault等提出的超产系选择法是在大群体中,参照母猪前四胎的产仔记录,选出2%的超产母猪组成基础群,然后用其儿子回交,使超产基因聚合。这种方法使大白猪的窝产仔数提高1.5头,并在以后的许多试验中得到验证,认为此方法能有效改良猪的繁殖性能。这种方法也有不足,这些高产母猪的瘦肉生长力低于原核心群的水平,并且要使这些高产基因分布到整个养猪生产所需的时间(选育周期)为7年。

  现在,利用人工授精技术,使几个群体建立遗传关系,然后通过混合模型blup法,借助计算机筛选出遗传素质好的高产猪,再进行人工授精,加速了高产基因的扩散。webb等认为,这种方法尤其适于群体规模大的母系选择,并能取得比传统方法更好的改良效果。

  四、猪遗传育种的新技术

  1.生物技术雌激素受体基因可影响产仔数1~1.5头,hal?1843dna检测法可将有害的氟烷基因全部清除,其它一些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核移植、克隆、体外授精及胚胎技术等,都可能大幅度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电子采食纪录设备(如acema?48)可纪录猪的采食行为,ct和美国研制的tobec(totalbodyelectricalconductivity)可以测量猪活体组成及理化指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饲料 转化 品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