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吉林加大中国草原红牛推广力度


草原红牛是吉林、内蒙古、河北、辽宁四省(区)协作,以引进的兼用短角公牛为父本,我国草原地区饲养的蒙古母牛为母本,历经杂交改良、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3个阶段,在放牧饲养条件下育成的兼用型新品种。1985年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
  据调查,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导入外血的草原红牛乳肉产量明显提高,含1/4丹麦红牛血的草原红牛三产以上(3产~5产)年平均产奶量达3145.88千克,最高个体产奶量达5329.85千克,分别比品种验收时的1662.62千克、3345千克提高了89.21%和59.34%;含1/4利木赞血的草原红牛断奶小公牛,持续育肥至18月龄出栏重量达520.70千克,屠宰率达59.22%、净肉率49.19%,分别比草原红牛497.34千克、57.36%和47.40%提高了4.69%、3.24%和4.57%,形成了偏乳型(含1/4丹麦红牛血)和偏肉型的两个群体。
  草原红牛育成后,种牛先后推广到河北、河南、黑龙江、内蒙古、重庆、安徽、广东、甘肃、辽宁、青海等全国的18个省(市、区),累计推广数量达12万多头。目前,每头草原红牛基础母牛销售价格在5000元以上,每头年可获综合经济效益2000元~2500元,比本地牛高出40%;经育肥的草原红牛每千克售价30元~40元,且供不应求。饲养中国草原红牛已经成为吉林省西部草原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发展优势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发展中国草原红牛应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中国草原红牛核心母牛群建设 吉林省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是中国草原红牛育种核心场之一,是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唯一的纯种繁育基地,主要从事中国草原红牛品种资源保护与种牛扩繁工作,现存栏草原红牛4000余头。近几年,中国草原红牛品种保护与发展已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并列入《吉林省农业经济“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品种牛。
  目前,三家子种牛繁育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中国草原红牛核心母牛群。通过核心群的组建及扩繁推广,可使中国草原红牛宝贵的种源基因库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优秀的种牛,迅速扩大中国草原红牛的群体数量,进一步提高群体生产水平。
  改善现有种公牛站的基础设施 三家子种牛繁育场种公牛站始建于建场初期,目前使用的设备已经严重陈旧老化,亟待更新。应改建成细管冷冻精液生产线,生产出标准的细管冷冻精液,以适应大面积扩繁推广,保证通榆县及全省对中国草原红牛种源的需求。
  进一步做好中国草原红牛选育提高工作 中国草原红牛经过多年的培育过程形成了目前的优秀品质。但是,要使其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选育、选种和选配,在导入外血的基础上,开展品系繁育工作。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饲养条件,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对技术资料的整理实行微机化管理,减轻科技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中国草原红牛的种质资源保护和推广资金 目前,三家子种牛繁育场饲养的中国草原红牛群体质量在品种验收时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提高,处于国内同品种牛的最高水平。当前制约中国草原红牛走向市场与快速发展的瓶颈就是缺乏群体规模。如何做好中国草原红牛发展这篇文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种质资源的推广力度。应由政府建立专项发展基金,通过对中国草原红牛种质资源的扶持,一是可以在保护这一优秀品种资源的同时,加大草原红牛的推广国力度;二是提高农牧民养殖草原红牛的积极性,增加经济收入;三是通过草原红牛的快速发展,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乳肉产品,满足中高档消费市场对优质特色畜产品的需求,为社会主义村建设做出贡献。
  做好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创名牌产品 要使中国草原红牛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还要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增强品牌意识,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
  做好发展中国草原红牛的指导工作 鼓励农牧民发展中国草原红牛是为了使他们在养牛过程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要因地制宜发展中国草原红牛。在交通相对发达的乡镇,鼓励农牧民饲养偏乳型的中国草原红牛,发展红牛挤奶,在繁殖方式上采用人工冷配;在交通欠发达的乡镇,鼓励农牧民饲养偏肉型的中国草原红牛,发展红牛育肥,在繁殖方式上采取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和本交配种相结合。
  建议
  加强对中国草原红牛发展的引导 近几年,当地各级政府对于草原红牛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在草原红牛育种区已形成饲养中国草原红牛的热潮。所以,适时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其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地适当发展,以避免农牧民发展养牛的盲目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原红牛 品种 核心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