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鸭技术 > 鸭病防治

鸭瘟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特点及仿制策略




    3.4 应激 本病的发生、流行及造成的危害程度与应激因素关系极为密切,可谓应急乃百病之源。除以上所述的饲料毒素、高温、水质污染三大应激因素外,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条件差、空气污浊、场地和垫料潮湿、转舍、运输、变更饲料、饲料营养比例失调、免疫、疾病及气候突变等应激因素均能诱导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3.5 用药 鉴于目前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和兽药市场管理尚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各养殖场在预防和治疗该病时应用抗菌药物普遍存在着随意性,没有合理的药物配伍和轮换用药程序,尤其是原料药的滥用,极易产生耐药菌株,加之该病原血清型较多和易变性,给防治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即使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而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为细菌在培养基的环境中与药物直接作用,与病菌在体内的环境中,药物受机体诸多代谢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所起的作用存在很大差别。

    3.6 免疫 山于该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不同,菌苗诱导的免疫力具有血清型的特异性,且免疫性较差,有效免疫保护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即使在同一鸭场常可出现本病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及血清型的变异。本病至今尚无统一的疫苗配供,各养殖场使用的疫苗来源各异,疫苗的剂型、质苗等亦存在差别;有的养殖场应川多价菌苗,但随着多价抗原组成的增多其每种抗原的有效成分含量则依次降低;免疫的时间、剂量、接种部位和方法等也存在一些问题。上述因素导致该病的免疫效果不佳,甚至免疫失败

    3.7 种苗 由于种鸭质量问题,致使种苗的质量下降,表现为弱雏、残雏增多,胚源性传播病原的几率上升。育雏期间保温措施不当,通风不畅,空气质量下降,均可造成雏鸭成活率偏低,同时增加感染该病的几率。

    3.8 并发感染 通过对部分鸭场的跟踪检测证明,患病鸭群当有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时,60%以上并发感染大肠杆菌,给防制本病增加了难度、

    4 发病机理

    当鸭群受到某种应激因素影响时,引起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鸭疫里默氏杆菌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飞尘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脚垫等途径感染鸭体。病菌在体内通过增殖并产生大量毒素,主要侵害有浆膜结构的器官,引起浆膜广泛性的纤维索性渗出,其内常伴有炎性细胞浸润,故有传染性浆膜炎之称,尤其表现在心包膜、气囊、肝被膜和脑膜较为严重、随着病程的延长,纤维素性渗出物逐渐增多并凝集,使浆膜逐渐混浊增厚。由于渗出物内的水分不断减少,使其变得干燥而呈絮状或块状,可致心包膜与心外膜发生粘连,影响心脏收缩功能,气囊出现粘连而导致呼吸障碍,肝实质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肝的消化分解、合成代谢、解毒、免疫等功能受阻,同时中枢和周围免疫器官均受到一定损害。因为浆膜结构内几乎无血管分布,本身代谢机能低下,其内形成的渗出物很难被吸收,同时药物也极难到达此处而发挥作用,在病程的中后期一般无治疗效果。由此导致心功能衰竭,呼吸困难,肝功能障碍及免疫机能下降而死亡。

    5 防制策略

    5.1 减少应激 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尤其要注意减少人为的应激因素,如转栏、驱赶、惊吓、换料、免疫等。与此同时,尽量降低自然应激因素,如天气变化、高温、寒冷等,尤其要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可通过加强通风、搭建遮阳网、栽植树木、喷雾淋水等途径。此外,可通过给鸭群补给多种维生素、电解质等缓解应激。

    5.2 环境卫生与消毒 (1)采用水面放养的应做好水质消毒:可用漂白粉180kg/公顷投撒水面,每15天消毒一次;对污染严重的水域,可先用新鲜生石灰750kg/公顷投洒水面消毒一次;(2)平时做好运动场和鸭舍的粪便清理,每3~5天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带鸭消毒一次;(3)当鸭舍空栏时应彻底冲洗,然后用烧碱液喷洒,清水冲洗后,再用消毒药喷雾消毒一次。

    5.3 选择旱养模式 水质污染及水源什感染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采用鸭舍+运动场平养模式是避免水源感染的最佳方法。舍内地面选用垫料法,运动场地面应用粗沙,同时做好清洁卫生和防暑降温。肉鸭也可采用网养模式。笔者通过对我国多个地区养鸭模式的调查得知,在我国北方普遍采用地面旱养模式,该病的发病率均远低于广东,在毗邻广东的广西、福建两省区很多养鸭场采用旱平养+戏水池模式,对该病的控制也收到很好效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饲料 毒素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