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鸭技术 > 鸭病防治

鸭瘟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特点及仿制策略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以三炎(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为病变特征,病原是鸭疫里默氏杆菌,RA具有抗原的多样性利变异性,因此血清型的种类多且复杂,据统汁,目前我国流行的RA有21个血清型之多。在同一地区、同一鸭场、同一鸭群,甚至同一鸭体内都可能分离到不同血清型的RA,而且不同血清型之间几乎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此外,RA对抗菌药物又极易产生耐药性,并常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如大肠杆菌)。近年来,本病已成为危害肉鸭养殖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1 流行情况㈠ 易感品种 本病在广东地区的易感鸭群主要为白鸭(樱桃谷鸭、奥白星鸭、仙湖3号鸭、三水白鸭)和番鸭,麻鸭和其他水禽电可感染发病。

    1.2 易感日龄 各日龄的鸭群均可发病,其中肉用白鸭的发病多在12~40大龄,发病率达10%~60%,死亡率30%~90%,在35天龄左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肉用番鸭多在8~56天龄,发病率在20%- 80%之间,死亡率一般在50%以上;种鸭在育成期、开产期和产蛋高峰期易发,育成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商品鸭相似,开产以后的发病率在5%~20%之间,死亡率达15%~30%,同时对产蛋率、受精率均有明显影响。当―个鸭场发生本病,后期饲养的鸭群多会不同程度再染此病。

    1.3 发病季节 本病的发生在广东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春天的梅雨季节和夏秋的高温时期多发;水面放养的鸭群在少雨干旱及洪水后期易发。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打喷嚏,软脚,下痢,眼的周围有湿润的分泌物粘着,有“眼镜鸭”之称。部分病鸭鼻窦肿胀,跗关节肿大。

    2.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明显的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内有黄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心包腔不同程度积液;部分病鸭鼻窦内有黄白色干酪样物堵塞,脑膜充血。种鸭常见卵巢充血、出血,卵泡萎缩、变性及坏死;输卵管发炎,尤以子宫部和阴道部炎性肿大明显,内多有干酪样物填充。

    心脏:病后期可见心外膜弥散性出血,心包腔内纤维索性渗出物增多并凝结,使心包膜与心外膜发生粘连。

    气囊:颈、胸、腹气囊均混浊增厚,内有多量呈絮状或块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常使气囊发生粘连。

    肝:肝表面被覆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膜,易剥离;肝肿大,质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肝细胞浊肿或脂变,肝小叶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胆囊肿大,胆汁充盈。

    3 病因分析

    3.1 饲料 据对部分鸭场所用饲料及某些原料的检测结果得知,2004年4~9月,在饲料和原料中普遍存在霉菌毒素,其含量在不同批次有所差别,,给鸭群饲喂了此类饲料,引起体内毒素慢性蓄积,造成诸多内脏器官受损,尤其对免疫器官的损伤明显。鸭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引发体内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孳生,致使肉鸭于25天龄后陆续发病,种鸭在育成期和产蛋期易发病,而且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3.2 气候 2004年6~9月份的高温酷暑和12月份的低温寒冷为广东多年来所罕见,恶劣的气候对鸭群的影响极其显著,尤其是热应激对种鸭所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加上饲料因素,2004年全年种鸭无产蛋高峰期,种蛋受精率平均在80%左右,鸭苗质量普遍较差。各个鸭场患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几率较历年明显上升。

    3.3 水源 广东养鸭普遍采用水面+陆地(网上)运动场+鸭舍的饲养模式。从雏鸭到种鸭长期在水而活动,而且绝大多数的养殖场(养户)一般不提供饮用水,鸭群直接饮用塘水,水源性污染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水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水生藻类、腐败的水生物及水中毒素等可通过鸭群饮用、交配、破损皮肤(尤其是脚垫破损处)而受感染。2004年9~12月份多年不遇的连续干旱无雨,造成水源不足,水面下降,水质得不到更新而受到严重污染;2005年6~7月份的洪涝灾害,使多种污染物进入水源,造成水质严重下降。由此引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两次高发时期。目前,尚无完全有效地净化水质的方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饲料 毒素 病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