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抗体监测了解鸽群的免疫状态,测定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完善免疫程序,提高鸽群的抗病能力,更有效防制本病。监测种鸽抗体水平时,每次对种鸽进行采血,会给种鸽造成一定的应激,对种鸽孵蛋、哺喂仔鸽、产蛋等造成很大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种鸽血清HI抗体效价与同期种鸽所产蛋孵出的仔鸽血清最高母源抗体效价,并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监测种鸽血清抗体提供不同的参考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用种鸽:新投产种鸽50对,试验前未接种任何鸽Ⅰ型副粘病毒疫苗和新城疫疫苗。
1.1.2 试验用血清:种鸽注射疫苗后每隔2周开始采血。2个月以后每隔1个月抽血一次,仔鸽出生后7、10、15、20、30天龄采血,分离血清,-20℃冰箱保存。
1.1.3 冻干ND抗原及阳性血清:购自兰州兽医研究所。
1.1.4 红细胞悬液:未免疫健康公鸡4只,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Alsevers液,采等量的血,将全部鸡血混合,用pH7.2PBS(自配)反复离心洗涤5次,去掉上层白细胞。用Alsevers液配成20%红细胞悬液,置4℃冰箱保存,使用时用PBS将红细胞悬液离心洗涤至上清液清亮为止,配成0.75%鸡红细胞悬液。
1.2 方法
1.2.1 免疫程序:胸部肌肉注射鸽Ⅰ型副粘病毒灭活疫苗(鸽瘟油乳灭活苗)0.5ml/只。
1.2.2 抗体水平检测:所采血清使用微量平板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试验)检测抗体水平,抗体滴度以log2值表示,计算不同时间种鸽及其仔鸽母源抗体的平均滴度。
2 结果
2.1 种鸽血清HI抗体滴度变化情况:种鸽免后4周HI抗体最高,平均可达7.3log2滴度,并可维持4个月的高抗体水平,6个月后抗体逐渐消失到4log2以下。
2.2 仔鸽母源抗体水平消长情况:仔鸽母源抗体高峰期为7~15天龄,而10日龄仔鸽母源抗体最高,平均可达4.7log2滴度,20日龄逐渐消失,母源抗体维持时间长短与其效价高低有关2。
2.3 种鸽血清抗体与仔鸽母源抗体的相互关系:试验说明种鸽血清抗体水平在(4~5)log2之间,此时种鸽虽然可获得免疫保护,但其所产仔鸽母源抗体全部在4log2以下,说明此时其仔鸽不能得到免疫保护;当种鸽血清抗体在(6~7)log2之间时,其大部分仔鸽母源抗体可达4log2或以上,可以获得保护;而当种鸽血清抗体达8log2以上,其全部仔鸽母源抗体都达4log2或以上,均可获得保护。仔鸽母源抗体的高低及其维持时间的长短与种鸽血清抗体水平直接相关。
3 小结与讨论
由于肉鸽饲养生产的独特性,往往是各种年龄各饲养阶段的鸽同时存在于同一鸽舍,而它们的抗体水平却差异很大,这给鸽群的防疫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种鸽免疫鸽瘟油乳灭活苗,半年内其血清Hl抗体效价可维持在4log2以上(可以抵抗野毒的侵袭),但期间其所产仔鸽却不能全部得到母源抗体的免疫保护,特别是在免疫后5~6个月,其仔鸽最高母源抗体绝大部分在4log2以下。对于每年免疫一次的种鸽群,其免疫抗体效价则更低。这种情况与临床发病观察极为相符合,相当部分每年仅免疫一次的鸽场,当受到流行毒侵袭感染时,往往造成大批仔鸽死亡,而对种鸽却很少造成危害。
由于肉鸽一般在28天龄左右出栏,对仔鸽进行免疫注射并以此来预防该病是不可取和不必要的(留种后备种鸽除外),笔者认为从提高母源抗体人手来保护仔鸽更为有效和经济,是可取的办法。有学者认为给3~5天龄和7~10天龄仔鸽两次注射LaSota4羽份和8羽份,可以部分保护仔鸽。这种方法只能用于紧急防疫注射,而常规实际操作不可取。
要提高仔鸽母源抗体效价,只有提高种鸽血清抗体水平。从我们另外进行的试验和临床实际观察,种鸽每年免疫鸽瘟油乳剂灭活疫苗两次,种鸽及其仔鸽均能获得免疫保护。考虑到注射油乳苗对种鸽生产有一定影响,也可使用Ⅰ系与鸽瘟油乳剂灭活交替使用。但若常年全部使用Ⅰ系而不注射鸽瘟油乳剂灭活苗,其免疫效果及防疫效果将不如前者。这可能由于Ⅰ系与鸽瘟油乳剂灭活苗之间存在一定的免疫源性差异的缘故。为了减少对生产的影响,对于加强综合性防制措施的鸽场,非流行期每年常规免疫一次鸽瘟油乳剂灭活苗亦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teyang/ge/5/2008-12-12/3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