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青蒿素产业再次沸腾


在西方突然加大青蒿素制剂采购量以及国际研究部门最近兴起青蒿素研发热潮的双重加温下,国内青蒿素产业链再次沸腾。

合成工艺开发热

由于青蒿素作为抗疟药的珍贵治疗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所认识,西方医药研究部门兴起了一股青蒿素研发热潮。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正在研究通过发酵-半合成新工艺得到青蒿素原料药的课题,据称小试工艺已获成功。如果可通过这种工艺路线获得青蒿素原料药,今后美国将能大幅提高青蒿素原料药的产量,并可进一步降低该原料药的售价。

英国约克大学则在进行青蒿素提取用原料——青蒿草的快速育种试验,并于近期与复星医药子公司桂林南药签署了致力于研发新型青蒿草合作协议。据悉,该项目已于今年1月试播种,若顺利,可为桂林南药公司重要产品抗疟药物提供更高含量的青蒿素原料,从而改善青蒿素的供应。据了解,约克大学采用了生物工程手段,使青蒿草中的青蒿素含量从目前的5%。~8%。直接提高1倍以上,从而可从同等数量的青蒿草中提取出更多的青蒿素原料药。

瑞士Monash大学热带病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加紧开发青蒿素中过氧化物基团这一新型化合物。青蒿素分子结构中含有1个特殊的过氧化物基团,这一过氧化物基团被认为是决定青蒿素独特抗疟原虫机理的物质,并将其称之为“下一代青蒿素衍生物类抗疟新药”。如果青蒿素过氧化物基团顺利通过临床试验并成为上市新药,将对国际市场现有各种青蒿素制剂形成巨大威胁和挑战。不过,国际药学界人士估计,这一项目恐怕在近3~5年内不会取得突破。

今明两年好销

近几年来全球每年青蒿素原料药消耗量约在120~140吨。中国产青蒿素约为110吨;越南、泰国、印尼、印度和东非等国家所产青蒿素产量合计在20~30吨,且这些国家近年来青蒿草种植面积和青蒿素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青蒿素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青睐,但实际上我国青蒿素原料药出口市场很大程度上受到瑞士诺华和赛诺菲-安万特两大跨国药企的制约。这两家公司是联合国指定的青蒿素制剂供应商,中国虽有几十家公司生产青蒿素原料药,却无权直接出口青蒿素制剂。

目前世界上疟疾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亚洲的东南亚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并不高。非洲疟疾流行国的患者基本上无钱购买青蒿素制剂,而只能依赖WHO等国际组织赞助。诺华和赛诺菲-安万特在拿到WHO的订单后,从中国采购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等青蒿素下游产品,加工成复方制剂后再供应非洲国家市场。一旦WHO因经费紧张等原因减少青蒿素制剂采购量,这两家外商会立即“变脸”,减少或停止在中国采购青蒿素下游产品。2007、2008年我国青蒿素原料药积压严重即是因为此。

由于全国青蒿素原料药大量积压,各地青蒿素生产企业也停止了对青蒿草的收购,蒿农们损失惨重。据悉,2009年,全国青蒿草种植总面积比高峰时期锐减了90%。

但国际市场的变化总是令人捉摸不透。前两年乏人问津的青蒿素原料药在去年国际市场上突然炙手可热。 据悉,这是因为包括美国克林顿基金会、环球基金会等众多国际慈善基金会纷纷加入青蒿素制剂采购大军,购买青蒿素产品赠送给落后的非洲国家政府。这一举动使得陷入困境的中国青蒿素原料药产业走出了低谷。

据了解,2009年底,重庆(目前中国最大黄花蒿种植地区和青蒿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市场上青蒿素原料药售价已恢复到2005年水平——2500元/公斤,鲜草收购价迅速提高至每公斤6元人民币(两年前仅为0.6元)。可以肯定,国内青蒿素及鲜草市场的回暖主要还是依赖国际市场需求增加所推动。

另据联合国官员透露的信息,今明两年青蒿素国际市场总销售额将达20亿美元以上,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国内产能扩张

由于去年以来,国际市场青蒿素原料药开始回暖,国内从事青蒿素生产的几家大公司如上海复星、广州医药集团和湖北恩华生物等公司,又开始新一轮青蒿素原料药生产规模扩张。

据悉,广药集团拟将其青蒿素原料药生产规模扩大至80吨。湖北恩华生物和上海复星等公司也有各自的青蒿素扩产计划。但目前我国只有昆明制药厂和桂林南药两家公司拿到联合国的青蒿素制剂出口许可证,其他公司只能通过有资质的外国制药公司的定购来出口其青蒿素制剂产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青蒿 发酵 估计 生产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