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中兽医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与防治


摘 要:中兽医医药学中的温病,包括了西兽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兽医医药在与畜禽温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很高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兽医临床实践,为防治多种温病范围内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令兽医学界困惑的是:对病毒性疾病,西兽医尚无高效抗病毒药物;对细菌性疾病,虽然抗生素有确切疗效,但近年来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致使药量越用越大,而疗效却未必越好,且其毒副作用及药残难以控制;还有一些新病种,由于对其知之甚少,所以也谈不上有效的治疗。在此新形势下,给中兽医医药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如何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医药学遗产,创出中兽医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独特思路与体系,这正是我们所应担负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温病 温疫 防治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且有传染性的疾病。
中兽医医药学与中医药学一脉相承,在其发展史上,由于温疫传染病的不断发生和流行,中兽医医药在反复医疗实践和学术争鸣中不断认识其病原。其一,认为“温疫”与“伤寒”、“温病”同是外感病,病因“时行不正之气”,发病与畜禽体正气强弱有关。其二,认为温疫的病原异于伤寒、温病,是另有一类特殊病源“疠气”、“异气”、“戾气”、“杂气”、“病气”,认为温疫有特殊的病原体,传入畜禽体主要的门户是口鼻,并特异性侵入有关组织器官所致。从现在的认识分析,温病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非感染性的发热性疾病。在这些疾病中,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也有少数没有传染性。兽医古籍中记载的偏次黄、肷黄(似炭疽病),猪打火印(似猪丹毒),三喉症(似咽喉炎、喉头炎、马腺疫),肺败、肺毒疮(似马鼻疽),心黄、心热风邪(似乙脑),时疫(似马牛流感),慢肠黄(似传染性肠炎),牛时疫痢疾(似牛病毒性腹泻),破伤风等均属温病。而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其强弱程度又有很大差别,有的传染性小,有的传染性大,有的散在发生,有的可爆发流行。因此,把温病一概视为烈性传染病,在概念上与温疫混为一谈,这一观点是不够妥当的,也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反之,把传染与否(实际上还包括流行与否)作为区别温病与温疫的绝对依据也是不恰当的。实践证明,温病中确有不少病种是可以传染和流行的,即使有些温病发生后没有引起明显的传染和流行,但也不等于它就绝对没有传染性;再者具有传染特点的温疫,其传染流行程度的强弱大小也差异很大,并不是一发生都畜禽皆病。对此,吴又可《温疫论》已有精辟论述:“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言其为疫,至于微疫,反觉无有,盖毒气所钟有厚薄也。其年疫气衰少,闾里所患者不过几人,且不能传染,时师皆以伤寒为名,不知者固不言疫,知者亦不便言疫。然则何以知其为疫?盖脉证与盛行之年所患之征纤悉相同,至于用药取效,毫无差别。是以知温疫四时皆有,常年不断,但有多寡轻重耳。”较为正确地分析了同一种疾病其传染性可大可小,可发生流行,也可呈散发。再从性质上来说,温疫与温病并无二致。所以把温疫与温病的概念完全对立起来也是不妥的。其实温疫作为一个疾病概念,(古代文献中还有“瘟疫”名称的记载,它与温疫的含义有所不同。古代文献所说的“瘟”其含义实与疫相同,也是指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引起流行,而不是指疾病的温热性质。所以“瘟疫”一名实为一切疫病的总称,它既包括温疫,也包括寒疫、湿疫、燥疫等。)其作用主要是在于揭示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一类疾病的特点。把具有这类温病特点的温病在名称上冠以“温疫”,对于指导温病的防治是有意义的。由于这类温病不仅传染性极强并可引起大流行,而且来势迅猛,病情较为严重,较之一般温病危害尤甚,因此在明确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其为温疫可区别于一般温病,以引起防治上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控制其蔓延发展;同时在治疗上,对温疫的用药要果断有力以及早控制病情加剧,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当今时代,除了老传染病外,新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对人类、畜禽类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有些曾受到较好控制或几近灭亡的老传染病也重新出现或复活。2003年春,一种最新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出现,2005年冬春,禽流感发生,中医药在与这些温疫斗争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取得了理论和治疗上的某些突破,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不会停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黄连 黄芩 甘草 麻黄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