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中药提取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对大孔吸附树脂提取、超临界萃取、超声波提取等新技术的论述,指出它们在中药提取应用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药提取;新技术;应用
  
  我国从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现代中药的研究,(标志着我国传统药学)从本草学阶段进入了现代药学阶段。(特别)在中药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中药材的利用率和治疗效果。目前中药提取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煎煮法、水蒸馏法、溶剂浸提法等。其优点为操作简便,对工艺、设备的要求不是很高,应用较为广泛。但它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提取时间长,提取液中含有较多杂质,给下一步精制带来不便,从而影响有效成分提出率。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中药提取中来,如:大孔树脂吸附提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及超声波提取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较传统的提取方法而言,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度更高、方法更加简便,对优化中药剂型和工艺,变"有效的粗提物"为"有效的精提物",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1、大孔树脂吸附提取技术
  
  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不带离子交换基团的大孔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属多孔性交联聚合物。主要是以苯乙烯、二乙烯苯为原料,在0.5%的明胶水混悬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致孔剂聚合而成。它具有良好的网状结构和很高的比表面积,通过物理吸附从水溶液中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它是继离子交换树脂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分离介质。可以分为非极性、中等极性与极性吸附树脂三类。
  
  大孔吸附树脂由于其骨架材料的不同而有非极性与极性之分,其孔径可在制备时根据需要加以控制。
  
  大孔吸附树脂能够吸附液体里的物质(吸附剂),其原理为:任何固体内部的分子,在其周围受到的作用力是相等的,而固体表面上分子受到的作用力是不均等的,故在其表面遇到与其电荷相反的物质,即发生吸附作用。而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作用主要是通过表面吸附、表面电性或形成氢键等来实现的。
  
  大孔树脂提取技术的应用,使中草药有效成分单体或复方中某一成分的含量指标提高。具有快速、高效、方便、灵敏、选择性好等优点。目前,采用此技术对中药材中皂苷类、生物碱类、黄酮及内酯类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应用效果较好。
  
  杜江在《大孔树脂吸附法在黄褐毛忍冬总皂苷提取中的应用研究》[1]中,对黄褐毛忍冬总皂苷提取中分别采用乙醇回流提取后,用有机溶剂梯度萃取与水煮后用大孔树脂D3520吸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前者为提取皂苷的通用方法,但工艺较复杂,用有机溶剂提取成本较高,采用梯度萃取,在实际生产操作中较为困难,而采用水提取结合树脂的使用,不仅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而且使单一成分产品的收率和质量都明显提高,具有使用价值。
  
  本厂抗感泡腾片就是采用大孔树脂吸附的方法对处方中的赤芍进行芍药苷的提取,其方法是水煎液浓缩至一定相对密度,过滤后,用大孔树脂柱吸附,先用水洗脱,再用70%的乙醇液洗柱脱附,得洗脱液,回收乙醇,收得浸膏,再进行下一步片剂的制备。采用此方法的好处是:赤芍中有效成分芍药苷的提取率有了较大提高,而所得浸膏数量相对较少,为下一步的制备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此外,用大孔树脂吸附的方法对中药中生物碱类、黄酮及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应用也较为广泛。
  
  杨桦等人以乌头碱为指标,考察四种树脂D101型、D201型、AB-8型、XAD-7型对乌头碱的吸附,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树脂的种类、乙醇的浓度、供试液的pH为考察对象,从而选择提取分离制川乌、制草乌中总生物碱的最佳工艺,试验结果认为:以AB-8型树脂、80%乙醇浓度、pH5的条件为宜。证明,弱极性树脂、较高浓度乙醇及弱酸性药液对川、草乌总生物碱有较好的分离提取效果[2]。
  
  李兆龙等人用日本产的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如Diaion HP-10,HP-20,HP-21)等分离银杏叶黄酮等。将银杏叶粗粉经50%~70%乙醇提取,提取液浓缩放冷,析出不需要的成分,滤液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用水洗柱,再用60%~70%乙醇水溶液解吸被吸附的提取物,所得提取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黄酮类成分大于20%,银杏内酯含量在5%以上。如果在水洗柱之后,用低浓度的乙醇洗柱(如5%乙醇水溶液)再用60%~70%乙醇水溶液解吸提取物,黄酮苷含量可达24%以上[3]。国产D101树脂也可以用于分离银杏叶黄酮,D101树脂对银杏黄酮的吸附量约为2g/ml,可得产品含总黄酮约为38%[4]。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有效成分 当归 极性 处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