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虾技术 > 青虾养殖技术

“溱湖”青虾病害防治技术的试验与推广应用


    “溱湖”青虾外向型生产基地是我市重点建设的无公害特种水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然而近几年来,池塘养殖青虾大规模感染疾病,病害种类不断增加,集中连片地区发病率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溱湖”青虾养殖的健康发展,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青虾无公害病害防治技术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为探索出有效防治“溱湖”青虾病害的方法,2001年我们改造5口已养殖多年并多次发病的池塘,进行青虾病害综合防治的养殖试验,并与两养殖户的青虾养殖情况作了比较。

    一、青虾病害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一)试验一

    1.池塘选择:试验地点选择在溱潼养殖场内,池塘3口,面积为10亩(1#池)、10亩(2#池)、8亩(3#池)。5月20日经过彻底清塘、消毒、清淤、曝晒。水源良好,进排水方便。6月15日进水2米,用发酵粪肥每亩150千克,用以培育饵料,并施光合细菌10毫升/立方米。配备3千瓦增氧机。

    2.苗种:虾苗来自基地育苗场,是利用溱湖天然水体出产的优质青虾作亲本繁育的苗种。6月25日放苗,每亩投入5万尾,规格3000~4000尾/千克。

    3.饲养管理:饲料选用青虾颗粒饲料。投喂前用占总量1%的光合细菌喷洒,上午8~9时和下午5~6时各投喂1次,上午占投喂量的1/3,下午占2/3,11月下旬停止投喂。定期换水和追肥,7~10月每月连续泼洒2次10毫升/立方米光合细菌。

    4.结果:至2002年元月底全部起捕上市,养殖过程没有发生流行病害,平均亩产125.5千克,成活率达77%,其中2#池达81%。

    (二)试验二

    1.池塘选择:在溱潼养殖场和官庄养殖场各选塘1口,面积为15亩(4#池)和11亩(5#池),经清塘消毒曝晒后在池中模拟天然溱湖生态环境在池四周移栽1.5米宽的伊乐藻带。在池中央设置了“∧”的网片,占总面积的1/5。6月18日进水,施基肥每亩150千克。微流水,保持水位2.0米。

    2.苗种:来自于育苗场经过提纯的虾苗。6月26日,每亩投放4.5万尾虾苗。

    3.饲养管理:投喂颗粒饲料和自行配制新鲜饵料。投喂按照“四定”原则,池水保证肥、活、爽。

    4。结果:2002年元月全部起捕,电没有发生病害,成活率78%,4#池亩产112.4千克,5#池亩产124.5千克。

    (三)对照组

    同年调查两养殖户。苗种都来自自繁自育,塘口都已养殖多年,其中6#池面积为8亩,经彻底消毒、清整,放养38万尾。生产过程中,由于水质过肥引起了黑鳃病。治疗方法:换去一部分水后,用溴氯海因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 2天。很快控制了病情,以后每半个月交替泼洒生石灰(30千克/亩)和二氧化氯0.2克/立方米防病,至起捕上市再也没有发病。

    7#池面积5亩,未清塘,放苗22万尾。7#池养殖过程在7月下旬发生固着类纤毛虫病,有死亡现象。采取治疗方法:用纤虫杀星0.4克/立方米泼洒,隔日再泼洒0.3克/立方米溴氯海因,短期内病情好转,至8月下旬又复发,用0.5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由于投喂劣质颗粒料引起白浊病。整个养殖过程中用药成本达150元/亩。起捕成活率48%,平均规格400只/千克以上。2002年6#和7#池进行清整改造,实施标准化管理,当年两塘平均亩产116.5千克。

    二、实验小结

    (一)通过试验结果比较,改造塘口的成活率要比老化塘口的成活率高;模拟生态养殖比传统养殖方式病害少,人工繁育虾苗抗病力要比自繁自育的强,虾饵料质量也会左右病害发生。同一塘口,2001年实施综合防病技术的病害发生次数明显比往年减少。

    (二)利用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出产的青虾不但成活率及单产高、商品虾规格大,而且减少了用药总量和用药次数。鱼药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治病害。生产中要求所用药品必须高效低毒低残留,用药要按照鱼药使用准则对症下药。

    (三)试验证明综合防治病害技术应用到生产上是可行的,可以在基地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四、“溱湖”青虾病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在基地范围重点推广青虾病害综合防病技术,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原则,使养虾业走上健康的快车道。从2002年到现在,基地范围内病害的发生呈下降趋势,池塘主养单产109千克。具体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立方米 细菌 成活率 育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