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种子

中国种业地位昭然 变革在即 _种子市场


    从已经下发和预告即将出台的政策文件来看,国家锁定了“拯救”种业的主体——企业,不是科研院所办的企业,而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可以是国企央企,也可以是民企私企性质。这轮种业改革路线已明朗: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种子销售推广与服务交给企业。马淑萍认为,“从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一步我们正在推动。”

    2010年9月,农业部启动专项工作小组调研起草种业改革纲领性文件,<?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11 年4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顺势出台,随之配合落实《意见》的种子管理局成立,配套政策正在陆续出台。尽管大中型种企、投资分析机构、研究学者都对新政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不同声音依然存在。

    “改革方向走得太偏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我国未来种业的发展重心不能寄托在目前市场份额还不到10%的商业化公司身上,“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却是,一个好的作物品种没有一二十年的功夫,光靠钱是堆不起来的。如果这些公司二十年之后不幸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那我国的粮食安全怎么办?”

     对如何与外资巨型种子公司相抗衡的问题,郑风田给出答案,“公益型育种机构+国家高投入=低价良种供农民”。他分析,中国有特殊国情,小农、低粮价,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不能片面去模仿欧美模式。大型种子“航空母舰”是需要高利润去支撑的, 目前我国低粮价战略决定了难向农民收高种子费。如果只是扶持几个种子公司,那么到时候获益的就是少数种子公司,对农民、对科学家都不利。同时, “大量的种子科研补贴该补给谁?会富了谁?”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政的出台是国内前十大种企游说“逼宫”的结果。政策动了科研院所的奶酪,也激起了科研界不少人士不满。10月23日,一场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组织,只允许受邀请的企业、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加的“科企合作”圆桌会议在青岛召开,一位参会专家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有很多抵触情绪,好像政策实行以后不让大家搞育种了。”但愿意公开表态的专家并不多,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所长万建民接受媒体采访认为,“现在如果科研院所让出这块阵地,期望国内这些公司去占领,而他们现在不具备这个能力、承担不了,那就是给孟山都、先锋留下了一个真空,让孟山都们给占领了。”

然而,多次参与农业部门座谈会的原隆平高科刘石表示,按照中国种子企业目前的状况和能力,完成这一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并不代表中国未来的种业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恰恰是中国种业改革的原因。面对外资企业的进入,我们也必须以企业竞争,而不靠是研究院所和大学来竞争。”

张世煌直接批驳教授的观点只是概念性的反对,缺乏调查研究,“他认为‘我国育种有一个很好的分工体制’,可恰恰就是这个分工体制出了大毛病,而且二十多年了都没有矫正过来。”

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其实很明显,种业界对新政“拥护”者远远多于反对者,而且掌握种业话语权的专家、学者无不支持。但他们也隐约担忧,具体配套措施还未全部出台,各地实施是否会走样,新政落地效果能否达到预期难以估计。可就目前情况来看,种业风暴至少不会顷刻到来,改革注定艰难曲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品种 重复 玉米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