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种子

中国种业地位昭然 变革在即 _种子市场


关键词:种业
种业积弊非改不行<?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回顾我国种业历史,可以追溯到1 956年,国务院第一次就种业下发文件,至今已有50多年。而实际上,我国种业真正市场化仅仅10年。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将现代种业发展分四个时期,即前产业化时期、萌芽期、迅速发展期、成熟期。“我国种业萌芽期达40多年,太长了, 直到2000年进入迅速发展期,现在仍处在这个阶段。”张表示,只有实现跨国经营才标志产业转入成熟。

这期间,世界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已成熟,尤其美国,跨国种业巨头悉数落户中国。它们看重的是我国种子市场巨大潜力——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由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50亿元左右,专家预计,随着种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来潜在市场总额将达到900亿元。

在与跨国企业横向对比下,我国种业斑斑劣迹日渐凸显,这两年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并摆上台面公开探讨,寻求解决办法。

    “种业问题不怕报道,希望媒体多揭露,才有助于解决问题。”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如是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而种子管理局于9月初挂牌成立,设综合处、种业发展处、品种管理处、市场监督处,临危受命,旨在落实国家种子战略。

    “国内8700多家种子企业无序经营,品种多乱杂,竞争力不强”,对种业现状稍有了解人士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详细总结了我国种业发展症结,并在多个场合披露,毫不掩饰。

马淑萍介绍,种业问题首先表现在品种多乱杂,种业创新能力不强,虽已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品种多达13960 个,但大面积推广4558个,仅占33%, 而且大多品种低水平重复,突破性品种少。2010年推广超过1000万亩的品种只有9个,数千个水稻品种只有1个“空育131”为1151万亩。

    “其次创新能力不强。”马淑萍分析,原因在于400多家科研单位育种资源不能共享,项目经费分散重复,基础研究薄弱,育种模式落后,成果评价体系不科学,育繁推脱节。第三企业多小散,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是因为入市门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竞争起点不同导致的”。

    最后,马淑萍还认为,种业基础建设弱,供种保障能力不强,而且市场秩序差,监督管理能力不强,有关质量案件、套牌、侵权无证经营、撬抢基地、未审先推、虚假广告等乱象很普遍。

政策强推产业质变

    种业安全等同于粮食安全。可是, 本身就患有多种并发症的种子产业,前有政策和体制障碍,后有外资企业穷追猛赶。改革是迫不得已,也迫在眉睫。怎么改?谁能担当得起种子市场主力军?如何让数千小舢板与跨国种企竞争?敢不敢破育种“双轨科研体制”?

    种种问题,个个都很棘手。需要理清的是种业问题根源,在张世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佟屏亚等种业资深人士看来,无疑是现有的“双重利益” 科研体制阻碍了产业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品种 重复 玉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