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大多数种业企业来说,他们正面临着生死抉择。这一切,都是因为2010年9月,在中国种业信息网上公布的一则《〈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稿)意见》。这枚在种业投下的“重磅炸弹”,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抬高准入门槛,而且幅度最高达到6倍。据估计,如果按照新办法实行,种业市场势必要“变天”,目前的大多数种子企业将面临或消失、或合并、或转型的命运。
门槛被大幅抬高
据了解,之前业界曾有过“抬高门槛”的传言,但多数人还认为“不大靠谱”。但等到文件一公布,很多人才逐渐对它产生的威力确信不疑。
记者拿到的几易其稿的一个新版本显示:申请生产杂交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棉花种子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3000万元;申请经营上述种子的,注册资本也不得少于3000万元。而目前的门槛分别都只有500万元,提高了6倍。
如果生产、经营其他主要农作物的常规种,门槛从100万元提高到了500万元。若想申请成为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企业,注册资金从3000万元提高到了1亿元。草拟的新规定,还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注册资本金中的比例做出了限定。新政策同时还对种子管理的权限,做出了重新划分,权利上移并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
这一门槛,对绝大多数企业来数都显得太高了。L种业公司是山东省某科研机构的直属企业,这家科研背景较强的企业,目前的注册资金为500万元。据该公司董事长介绍,在山东,与他同等注册资金规模的种子企业就有200多家。但是据他了解,一下子能迈过这个新门槛的,实在不算很多。
这些新规定对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来说,并没有大的影响。一些有积累、上规模的企业,在回答如何理解、面对新政策时,大多选择了慎重表态乃至回避;不少在某些方面有一定优势的中型企业,则表示正在寻找出路。
记者致电河北某家位列“中国种业五十强”的棉种企业负责人,他一听记者来意,就明确表示:“这个问题我们不好表态。”而另一家较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也只是泛泛地表示“将服从政府的决策”。
作为拥有较强科研力量的企业,L公司在这个问题上的表态比较积极。该公司董事长说:“我们觉得国家政策的思路是没错的,对规范市场行为是好事,毕竟现在种子市场上企业太多了。下一步,我们可能会联合其他企业,组成新的公司来满足政策要求。”
同样背景下的还有山东专营棉种的一家公司,其背靠的“大树”是山东某棉花研究机构。该研究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也很理解支持这个政策,我们有可能会扩股,联合其他企业,然后重新注册。”
一位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总结说:“综合分析,目前来看,大企业、科研院校、地市以上的种子管理机构基本都支持,小企业和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反对的声音大一些。”
大企业胸有成竹
现在,杨明一手经营多年的济南杨氏种业已经成为了历史。一个月前,杨明刚刚把这家公司注销了。“国家的政策我们不能左右,农业部的人调研过我们,我也表达过我的意见,但是改变不了最后的结果。”杨明说,“今后,我可能就干个体了,给别的企业供种。”杨明透露,农业部有人私下里对他说,“像我这样的情况,有可能会允许采取挂靠的形式来生存。”还有些同行,最近考虑在北京注册,理由是“北京没山东管得严”,但老杨不为所动。无论怎样,杨明再也不是杨氏种业的老板了。
据杨明介绍,他的企业主要在济南地区经营以章丘大葱为主的蔬菜种子,一年下来纯利还不到10万元,勉强能养家糊口,根本谈不上发展壮大。按他的话说,像他这样的小公司,在济南“太多了”,这些小公司构成了种子企业的大多数。
杨明觉得,他们这样的小公司应该活下来:“中国这么大,农业的地域性又很强,同样是洋葱,南方的品种就没法在北方种,因此就需要在小范围内为农民服务的小种子公司。”他觉得,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合理,只限制主要作物即可,对经营小品种的企业应网开一面。
根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2009年的统计,在全国8718个持证企业中,约有12万人就业。如果20%的企业破产,全国将会有大约2.4万个“杨明”黯然离场,面临再就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zz/2011-4-28/zz_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