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种子

探讨中国种业市场整合之路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种业的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种业市场整合的必然性以及实现有效整合的两股力量即资本力量和知识保护力量。笔者认为,只有这两股力量介入并充分发挥,中国种业市场整合的时代才会真正来临;同时,分析了中国种业整合的导入模式。  综观当今种业界的热门话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的种业“大企业”,其发展似乎又陷入新一轮的困境之中;而中型企业又遇到不可突破的发展瓶颈问题。其二是中国种业市场,其营销链的上游和下游终端仍在以裂变式的速度在增生。种业人士所看到的是:中国种业正演绎着一幅此起彼伏、你唱罢来我登场的交织画面,其中也不乏出现刀光剑影(假冒伪劣)的景象。  一言以蔽之,中国种业正处于困惑的自我发展之中:市场认品种胜于识品牌;竞争者间的渠道基本是充分共享,品牌忠诚度低,真正意义上的专卖店并未出现;有些企业和品牌价值(水稻和油菜类公司)似乎严重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优良的气候条件以及难以真正实现工厂化式的种子生产流程;等等。就目前中国种业现状来说,笔者认为现有没有资本做后盾的中国种业公司们难以在中短期内凭借自身的能力解脱这种困惑,借以冲破市场重围而独树一帜。透过中国种业的发展表象,依稀可以看出,中国种业目前主要是缺乏一股市场力量,这股市场力量不是来自现有种业公司的内力,而是来自种业公司的外部力量。这股外部力量集中地表现为: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着中国种业市场化重组整合的进程,决定着中国种业能否诞生出世界种业十强的梦想。  一、资本力量是市场整合之剑随着中国市场化总体进程的加速,重组与整合开始涉入落后的农业类行业。在重组与整合的背后,拥有说话权的是资本。而其基石是行业保持资产必要的流动性。没有资产的流动性,再强大的资本,也难以介入并有所作为。自2000年《种子法》出台与实施,中国种业即告别封闭多年的非市场化状态,政策的壁垒现已被彻底地打破,市场涌现出是一股井喷式的创业热情和动力。借着“国家种子工程”和资本证券市场发展的东风,在计划经济下有所作为的少数几家中国“种业先锋们”,希望通过上市打通融资渠道、扩大品牌效应而担负起整合中国种业的大旗。不幸的是,不足的现金流和区域市场扩张整合后的管理粗放,导致了“种业先锋们”陷入步履维艰的自我发展困境之中,留给他们的是对种业整合的思考与无奈。经过近5年的市场洗礼,中国原先的2700家国有地市县中小型种业公司现已纷纷倒旗,替代他们的是民营新建和经MBO改制员工持大股的中小型种业公司。而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乡镇全面瓦解,原先的农技推广人员纷纷自立门户,建立起零售终端店,这便是渠道终端出现裂变式增生的根源。  依上分析可看出,中国种业正处于市场整合与裂变之中,这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种业正从垄断竞争向寡头结构过渡,决定这种过渡期长短的重要因素是中国种业对所有外来资本的全面开放。只有资本进入并真正能够说话了,而行业的整体素质(管理能力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等)有了全面提升,真正意义的整合就离我们为之不远了。资本是市场整合之剑,它可以四面出击,令竞争对手浑然不觉、俯首称臣。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中国种业整合成与败的两个典型案例。  先看丰乐种业。丰乐种业是中国种业上市第一股,96年上市后的丰乐种业凭借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进行快速扩张,希望通过整合区域销售网络来整合安徽种业市场。采取的策略是在全省建立控股连锁子公司。一时间,一大批子公司整合建立起来,市场呈现出丰乐种业大有横扫安徽市场、独霸天下的态势。可如今8年过去了,市场并未出现丰乐人早先的期盼。其实,丰乐的市场整合失败,究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几点起关键作用:一是丰乐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撑他的扩张整合速度;二是缺乏对所建立的控股子公司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流程;三是丰乐整合的是虚拟的区域销售网络,而忽视人才、产品、优质生产基地、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整合。四是市场发生深刻变化,如核心业务的西甜瓜市场由垄断寡头向垄断竞争演变,而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尚没有把它建成具备面向全国拓展的战略核心产品线。但所幸的是,丰乐种业近年来已充分认识到这种整合的低效并已着手清理整顿这种低效整合带来的不良后果,现已取得积极成效。  再视德农种业。德农种业堪称为中国种业整合的成功经典案例。德农种业是一家典型的经市场重组整合而发展起来的大型种业集团。经过近3年的市场运作,如今德农®的品牌市场影响力已位列全国第一,行业有“北德农”和“南德农”之说。德农的整合成功当归于:一是德农以资本为主要手段,以充足的现金流为保障,而这是整合成功的基础;二是德农整合强调的是产品线并从单一产品线做起,而不是虚拟的区域销售网络;三是德农一旦完成市场整合,即输入一流产品和管理,以保证整合的成功;四是在整合产品的同时,对市场优秀人才、优质生产基地、文化、愿景等进行同步整合。2004年6月,正当德农种业为实现世界种业十强的战略目标而努力时,其下三驾马车(北京德农、德农正成、德农华西)之一的北京德农因股权纠纷被迫出让,脱离了德农家族。德农偏离了他的战略发展方向。笔者认为这是中国种业发展目前最大的悲哀。  二、知识产权保护是市场整合之盾  决定一个行业市场化程度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是这个行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知识产权只有进入实质性保护,这个行业才有创新动力,才有发展的空间,资本才有意愿进入。知识产权保护将为资本进入一个行业提供一项社会化的保障。中国种业,目前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来看,做得远远不够。其原因有多方面:一是与中国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缺陷有很大关系。中国目前品种审定制度过于强调农艺性状价值VCU测定,而忽略品种的DUS(差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验;二是出于保护国内种业产业的需要。如转Bt基因棉花,其Bt基因目前被美国孟山都和中国创世纪公司专利持有;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依赖的市场执法管理力度过于薄弱;等等。  知识产权保护是市场整合之盾。只有知识产权得以保护,这个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市场才会将那些不正当竞争拒之门外,才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种业环境。而市场只有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整合才有效果、才有力度、才有速度、才有效益。  种业市场化的整合需要知识产权保护这个市场整合之盾。而只有实现市场整合的剑盾结合,才能促成市场寡头结构的早日形成,从而更加有效地配置市场和社会资源,实现社会、资本所有者和用户的三方共赢。  三、中国种业市场整合之路展望  中国种业市场和其它行业如家电、汽车等一样,市场重组整合趋势是必然的,且前途是光明的,但其道路又是曲折的。种业市场重组整合之路将充满着离奇与反思、欢乐与痛苦,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未来中国种业市场只有三类公司存在:一是大型的种业寡头。它拥有多条产品线,且每线产品线都具有竞争实力;二是专业化的中型种业公司。该类公司只经营一条种业产品线如玉米、棉花或瓜菜,其实力位居行业第一;三是众多的中小分销商。  未来中国大型种业寡头的出现,不可能是靠自我资本积累滚动发展这种模式而成长起来。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不具备这种成长模式的基础,这个时代是强调资本的时代。中国种业尚未出现行业的真正领导者,整个种业仍处于垄断竞争向寡头过渡阶段,但这并不妨碍外来资本进入。  笔者认为,中国种业的市场化重组整合之路要获得成功,必以玉米和棉花两大作物为开端而拉开整合序幕。这是由这两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杂交玉米和棉花的种子生产流程易控,种子质量能得到保证;而杂交水稻和杂交油菜的种子生产流程较难控制,种子质量易受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只有产品质量得以有效保证,规模效益才起作用,整合重组才有意义。  目前,万向和联想都已以资本股权形式涉入种业,而且都有重组整合中国种业的决心和实力。我们期待着中国种业能早日完成市场整合,诞生出具有世界种业十强(末位公司年销售收入约十个亿人民币)的种业大型公司,愿这个梦想早日实现。  中国种业市场整合之路也许需要5-10年的时间,也许更长。   张亚兵,农学硕士&MBA;联隆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现在德农种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

  张彦虎,历任合肥紫金包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联隆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玉米 水稻 生产基地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