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一些农民朋友不断加大药量,“不怕牛头不烂,就怕再加二斤木炭”。其实只有当病虫产生抗药性时才需要这样做,而抗药性问题需要具体药剂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为了高效、安全、减少污染和延缓产生抗药性,我在这里提出以下5点,其中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和加强预测,适时打药是提高农药使用效果的关键:
首先是正确诊断,对症下药。正确诊断又是关键的关键。只有诊断正确,才能确定合理的对策和选择药剂,另一方面,也要熟悉各种药剂的药性和防治对象。相互对应,才能管用。
加强预测,适时打药。各种病虫害都有一个成灾过程,如同火灾一样,必须在初起时及时控制,一旦流行起来,防治就成了“马后炮”。况且无论什么药剂都有一定的有效期。适时、及时用药是保证防治效果的关键。为此需要经常检查病情、虫情和搞好预测工作。
选择器械,保质高效。由于许多杀菌剂主要起保护作用,许多杀虫剂依靠胃毒和触杀作用杀灭害虫,这就要求药剂散布均匀、不重、不漏。为此也为了做到防治及时,特别是大面积防治,需要不断改进施药机具,提高机械化程度。
准确配药,施药到位。准确的用药剂量是药效的保证,药量不到病就难除。现实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不合理地加大药量和总的兑水量却明显不足。
延缓抗性,轮用混用。病虫害抗药性已成为重要的生产问题。它是连续大面积使用单一药剂的不良后果。轮换使用或混配不同杀虫杀菌机理的药剂,会使防治对象失去稳定的变异方向从而延缓抗性的提高。这样做既可提高自家农田的防治效果,也有利于保护农药资源。(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
来源:农民日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y/2010-2-23/ny_1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