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药

农药选购与使用基础知识




  (3)悬浮性。把上面测过湿润性的玻璃瓶口堵好,来回振摇30次,然后放置10分钟,看一看。如果药液仍然是浑浊的,瓶底沉下的药粉不多时,就是悬浮性比较好的可湿性粉剂;如果有一多半都已沉下或者药液已近澄清,悬浮性能就不好;若全部药粉都已沉到瓶底时,就是悬浮性很差的可湿性粉剂;如果药剂凝成一团也说明不是好的可湿性粉剂。

  3、乳油

  (1)外观。先看看药瓶里的乳油是不是已经分层,再看一看是不是已经浑浊,有没有结晶析出来,凡是不分层、不浑浊又没有结晶的乳油都是好的乳油。而有分层、浑浊或有结晶析出来的乳油就是已经变质的,使用起来药效就差。当然,如果乳油是放在很冷的温度下,发现有结晶,待放到室温下又能溶解时,不能认为是变质。

  (2)乳化性。把一份体积的乳油倒进19份体积的水里,混合以后摇30下,然后静置半个小时,看一看有没有油状物或膏状物浮在水面上,再看一看底部有没有沉淀物,如果都没有,就表明该药剂的乳化力很好。当测乳化性的时候,如果放到水里的乳油能够自己很快地扩散开,变成白色就是最好的乳油,这种不用搅动自己就能扩散开的乳油,也叫扩散力强的乳剂;如果出现明显的沉淀物,或者水面有浮油、乳膏就是乳化性能差的乳油。

  4、悬浮剂。悬浮剂应为略带粘稠的、可流动的悬浮液,其粘度非常小,均匀。若因长时间存放出现分层,经手摇动可恢复均匀状态的,仍可视为合格产品。如果不能重新变成均匀的悬浮液,底部的沉淀物摇不起来,悬浮性能就不好。

  六、农药的混合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农药混合使用的目的,不能为混用而混用。农药混合使用上要应达到增效、兼治和扩大防治范围的目的。如不能达到上述的目的,就不应混用。否则就会造成浪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药害。

  2、农药混合后不应发生不良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药剂混合后不被分解,乳油不被破坏,悬浮液不产生絮聚或大量沉淀现象,即可混合使用。

  3、混合后的混合药液(药粉),对作物不应出现药害现象,如出现药害,就不能相互混合使用。

  4、药剂混合后,应该是提高了混合药液的药效,至少不应降低药效,也就是说,混配后要增效。

  5、药剂混合后,其混合液的急性毒性一般不能高于各自原来的毒性,也就是说不能增毒。

  七、药害发生的原因

  1、错用在敏感作物上。多数农药均有其相应的敏感作物,严防误用。

  2、在作物的敏感阶段用药。作物不同的生育阶段对药剂的抵抗能力不同,一般讲,种子耐药力最强,多数作物苗期、花期易发生药害,禾本科作物孕穗期对药剂比较敏感,分蘖期至孕穗前对药剂敏感性差。

  3、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强易产生药害。例如石硫合剂在32℃以上高温天气使用极易产生药害。也有少数药剂在低温情况下使用易产生药害。

  4、药量过多、浓度过高或施药方法不当。作物对农药的耐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用药量过多或浓度过高,都会使作物产生药害。

  5、不恰当混用。每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配合力,错误混用常造成药害。

  八、作物药害的主要症状

  1、斑点

  斑点药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在茎秆或果实表皮上。常见的有褐斑、黄斑、枯斑、网斑等。药斑与生理性病害的斑点不同,药斑在植株上分布没有规律性,整个地块发生有轻有重。病斑通常发生普遍,植株出现症状的部位较一致。药斑与真菌性病害的斑点也不一样,药斑大小,形状变化大,病斑具有发病中心、斑点形状较一致。

  2、黄化

  黄化可发生在植株茎叶部位,以叶片黄化发生较多。引起黄化的主要原因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正常光合作用。轻度发生表现为叶片发黄,重度发生表现为全株发黄。叶片黄化又有心叶发黄和基叶发黄之分。药害引起的黄化与营养元素缺乏引起的黄化有所区别,前者常常由黄叶变成枯叶,晴天多,黄化产生快,阴雨天多,黄化产生慢。后者常与土壤肥力有关,全地块黄苗表现一致。与病毒引起的黄化相比,后者黄叶常有碎绿状表现,且病株表现系统性症状,在田间病株与健株混生。

  3、畸形

  由药害引起的畸形可发生于作物茎叶和根部,常见的有卷叶、丛生、肿根、畸形穗、畸形果等。药害畸形与病毒病害畸形不同,前者发生普遍,植株上表现局部症状,后者往往零星发生,表现系统性症状,常在叶片混有碎绿明脉,皱叶等症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药技术 黄化 分层 斑点 落果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