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新常态下农机化发展将呈现四大特点


在新起点上,转变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加大由传统农业人畜力手工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力度,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二是由低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向高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使增长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使农业机械化在提质增效中再上新台阶,更上一层楼。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发展动力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效益驱动,既要增加投入,更要着重提高投资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运作模式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规模经营,使农民投资购机用机后大见效益,农机化发展就会逐渐降低对投资主导的依赖,增强对追求投资效益的依赖,发展态势就会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效益驱动转变。这种提高投资效益的过程,是解决发展失衡(领域、区域不平衡)问题的一剂良方,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为的职能作用,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必将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产生长期影响。

调整结构,着力点是要增强农机化发展功能,培育新增长点,用先进取代落后,使农业机械化在转型升级中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在新起点上,农机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将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重点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大力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开拓农业全面机械化,努力实现稳粮增收;区域结构将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推进,努力开拓发展空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协调平衡发展;装备结构将为构建产中、产前、产后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提供农机化支撑,主攻薄弱环节先进适用装备及加强装备由中低档向中高档更新换代提档升级;组织结构将加大培育有适度规模的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人员结构将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和在农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农机化从业人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更加注重推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凸显。拼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实践证明,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也使我们在取得成就时付出了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产品,使土地、水体、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化恶劣,耕地质量退化等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有关资料和调查表明,我国约为世界9%的耕地面积,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2013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5912万吨,目前每生产1公斤粮食的化肥用量为0.1公斤左右,过量施用化肥造成耕地质量退化,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40%以上,而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合理施肥,可节肥30%;2012年我国农药施用量达180.6万吨,为1990年的3.6倍多,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减轻环境污染,迫切需要发展精量、精确、高效、安全的施药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技术;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量的1/4,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平均年缺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更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13年为0.52,《国家农业节水纲要》要求到2020年达到0.55以上,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节水潜力很大,农业机械化大有可为。一些省市和地区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方面走在前列。如北京市2013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达到0.70,农业用新水量已由2001年17.4亿立方米减少到2013年7.3亿立方米,降低了58%,节水成效显著。一个大棚浇一次水,以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平均要用30方水,现在用膜下滴灌方式只需用1方水。用移动式喷灌机浇水比人工拿着喷水壶浇水,可节水一半以上。北京市积极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工程,预期到2020年农业用新水量将由目前的7.3亿立方米进一步降到5亿立方米左右,发展态势喜人。总之,发展有技术、装备、政策支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生产出较多的安全农产品,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推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战略,人民的期望,是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要着力点和发展新增长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立方米 化肥 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