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蒙美连认为,农机农艺相互适应、融合对提高马铃薯机械化水平至关重要。比如,农户在马铃薯收获前两周杀秧,能够加速块茎成熟、薯皮老化,不仅破皮可以解决,马铃薯的亩产也可增加100公斤。农机农艺不融合,直接限制了很多成熟机械化技术的应用,甚至根本无法应用,导致马铃薯机械化水平一直偏低、进展缓慢。
另一方面,有的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较为分散的种植方式“绊住了”大型收获机的脚步。孙征权认为,要想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建立示范区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至关重要。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或建立示范基地,将不仅使马铃薯市场价格趋于稳定,而且可进一步推动我国市场对大型联合收获机的需求。去年5月,由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承担的内蒙古武川县和固阳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历经三年终于建成,共投资540万元,示范面积4.6万亩,辐射面积33.4万亩,累计节支增收2.1亿元。示范点的建立,一方面可反复试验验证马铃薯机械化新技术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并对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和熟化,更重要的是,示范带动农民运用先进机械化技术装备开展生产,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我们以流转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就是要推广深耕、起垄播种、中耕培土、机械收获马铃薯,让农民看到好处,接受机械化。”示范基地的擎川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英告诉记者。
未来方向——技术创新为根本在武川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声响,中机美诺、德沃、格力莫等企业的收获机在田间地头逐一开始了作业,机器经过后,一个个溜圆白净的马铃薯被翻了出来,农民紧随其后捡拾装袋。“这些机子真不错,又快又好,破皮也少。”福兴元村村民任仙芝捡起刚挖出的马铃薯说。
近几年,国内市场上的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种类逐渐增多,将很多农户从种、收环节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国产中小型马铃薯机具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成为主流。但这些中小型机械在适应性和可靠性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机具制造工艺比较粗糙,关键零部件加工精度、装配质量、外观质量较差,使用寿命短。”郑州山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贾振军无奈地说。
由于马铃薯生产标准化水平较低,限制了大型联合收获机的使用,导致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马铃薯收获属于半机械化状态,即采用挖掘机一次性完成薯块的挖掘、分离、铺放集条作业,最后人工捡拾装袋,使实际收获时间和收获成本都较高。杨德秋说,如果马铃薯亩产为6000斤,一台挖掘式收获机后面需要跟近80人捡拾,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研发联合收获机成为马铃薯生产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正在形成,这将加速推进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进程。联合产学研推各部门,开展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具研发,成为马铃薯机械化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但“不开发产品是等死,开发了可能更早死”的现状充分反映出企业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要改变这一现状,除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外,还应在有条件的马铃薯主产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为马铃薯联合收获创造条件,并通过政府补贴,促进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全力打造自主品牌。正如罗锡文院士所说,要提高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水平,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在现有机型基础上,对国外的机型加以消化吸收,推陈出新,研制出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具。
专家连线: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蒙美莲:加大种薯机具研发力度种薯在马铃薯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微型薯播种还处于人工点播阶段,暂时并无适合的机具,直接影响种薯的生产;微型薯的收获、分级技术也存在一定困难。另外,马铃薯的重播和漏播都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重播导致单穴中薯块大小不一,达不到商品薯的要求,而漏播会使马铃薯空心率提高。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产后贮藏问题亟待解决我国马铃薯每年产地贮藏损失率在15%—25%之间,损失量近1600万吨。这些损失,基本上都发生在马铃薯的贮藏期间。解决我国马铃薯产后贮藏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是目前马铃薯产地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4-9-15/nj_76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