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禾
前不久,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白人朴教授提出的“目前进行主要农业生产作业的并非是386199部队,而是掌握现代生产装备和手段、有一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机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下面一组数据也佐证了地的观点,2000-201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不断下降,减少近9500万人。而乡村农机从业人员数量在不断上升,从2000年3413万人,增加到2011年5205万人,11年间增长了近1800万人。以新型农民、农机化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呈现的特点是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但完成的作业量大,作用增大。同时,从宏观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增机”“减人”和“减役畜”的过程,也是“转人”的过程,即富余劳动力转到非农产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现代农业要素增加,传统农业要素下降的过程,与农村传统农民的减少和新型农民的增加是对应的。这可以称之为在新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平衡。
但是,这种新的平衡中也蕴含了不平衡的状态,那就是当前缺少40岁以下的年轻农机手,“接班人”问题仍需要社会和行业的重视。在目前农机从业者群体中,40-60岁人群占多数,在这其中,50岁上下的农机手是从事农机服务的主力。目前农机从业群体中缺乏年轻人,年轻劳动力更加趋向于非农产业发展,这既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更是今后值得关注和必须妥善解决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行业,第一产业收入相对较低,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不高……这些因素让很多年轻人不愿选择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季节性强,自然灾害频繁。从经济角度来看,与非农产业比较,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收益也相对较低。
前一段时间,白人朴教授去山东省兖州市调研,与一个农机大户的谈话让他感触很深。这位农机大户姓仇,他热心为乡亲们进行农机服务,还为一些困难家庭免作业费,因此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他在当地很有名望,一年收入达10多万元。但他已50岁,一儿一女都在城市里工作。他想要儿子过几年回来帮他经营农机服务,但是他儿子却说,自己在城里比在村里风光舒适,没有农村劳累,挣的钱比爹还多。不愿意回来接班。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会有改善,但是仍然摆脱不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然而当今,“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是人们的共同愿景和努力追求,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美好期望逐渐成为了现实。因此,转变生产方式,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更是吸引年轻人回归土地,作新型农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正确、充分发挥职能,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加大支持战略性、公益性产业的力度,不断健全完善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农业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同时,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机部门在当前更应该加大对农机手的培训力度,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范围和受众,在培训中发挥引导作用,让更多农机手成为新型农民,发挥带头作用。
其实,近些年来,中央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不断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同时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和农机工业的发展,从宏观上推动农业整体向前发展,从实际方面为农民减轻了劳动负担,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了收入。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一组证明农民收入逐步上升趋势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为3690元,同比增长16.9%。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7.3%,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4.4%,财产性收入增长15.3%,转移性收入增长22.9%。而上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200元,同比增长14.9%。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2-8-15/nj_75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