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扫描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


生存和温饱解决了,南机所又乘势加强条件建设,改善科研、办公及生活条件。据统计,2003年以来,南机所已完成或立项的建设经费超过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项目6项,仪器设备修购及升级改造项目9项。2004年完成了老行政楼改造,2006年启动1000万元的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2007年投资5000万建设产业孵化中心及配套专家楼,2009年启动2600余万的科研实验楼建设,2010年启动了400万的老楼改造和近3000万元的实验基地建设项目。科研办公生活条件改善了,所区供水、道路、天然气入户、宽带网等长期欠账落后的局面改变了,所区环境美化了,老干部活动中心、人工草皮足球场、室内羽毛球、乒乓球运动场等文体设备条件也在农业部下属研究所中堪称一流,整个南机所面貌一新。

科研经费不足是南机所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为了获得根本的突破,所领导班子要求学科带头人做到“三清楚”:一是对科研发展的需求要清楚,二是对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要清楚,三是对所里的优势与特色要清楚。于是所里2004年组织了五个调研组分赴全国各地调研,短期内安排了各部门负责人前往国外调研学习,成立软科学研究中心,系统研究农机化装备技术需求,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库,同时组织科研骨干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规划的顶层设计。

这一系列措施果然带来了很好的效果,科研经费连年增长,2009年科研立项经费达到了5000万元,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植保机械、丘陵山地机械化、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油菜等千万级的重大课题纷纷落户南机所,从此,南机所科研工作进入了不差钱的年代。

经费与硬件陆续到位,科研创新工作随即破冰,南机所数十年的历史积淀绽放华彩,科研事业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这是南机所全体干部职工二次创业背水一战换来的成绩与荣耀,是南机所日益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日渐稳固的行业地位。时至今日,南机所已经成为农机科研领域的一方重镇,其强势地位毋庸置疑。

机制——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杠杆”

如果说争取事业费、条件建设经费主要靠上级主管部门支持,那么提升南机所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全面发展还是要靠自身,靠自身有一个好的机制,好的环境。为此,所领导在抓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建立机制作为核心。

用好的机制推动发展在南机所这几年发展过程中有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其中科研部门实行“绩点制”,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范例。2005年南机所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将科研与产业分离,构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与绩效挂钩的分配体制,将“承担项目、科研成果(专利、论文)、学术活动、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量化为具体指标,根据指标测算业绩点与奖金直接挂钩。所领导根据发展重点,每年调整不同指标的分值,形成导向。比如,发表论文数量上去了但质量提升慢,就提高高质量论文的分值,以此引导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科研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打破人才“瓶颈”,所领导班子确定了“内培外引”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于2005年启动了512人才工程,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立足于现有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提高学历、培养科研能力。为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学位,2008年前对攻读硕士学位人员报销学费,2008年后取消攻读硕士学位人员报销学费的规定,开始对攻读博士学位报销部分学费。所里同时还规定,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如果没有获取博士学位,没有资格竞聘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年轻科研人员攻读学位的积极性。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制定了引进科研骨干的工作方案。近几年每年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名。对新引进的研究生实行协议工资制,收入水平达到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收入水平。此外,还加强了研究生教育工作,除研究所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外,每年还有来自于国内著名高校的数十名研究生及部分省级农机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在所参与科研活动。其次,所里也没有放松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挑选了部分素质高、基本条件好的同志到基层和相关单位挂职锻炼,增强管理方面的经验。如今,南机所科研技术人员占全所在职职工比重已从“十五”末的75.7%提高到83.6%,科研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务的人数从68名扩大到77名;全所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到85%;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7个机械类岗位专家中,南机所一家就独占了7席。日前,人社部还批准南机所建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丘陵 拖拉机 农机具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