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扫描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

网友投稿  2010-12-24  互联网

宋毅 张桃英 夏春华

曾经,我们站在千禧年的门槛对21世纪翘首以盼;如今,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于不经意间就要与人们擦肩而过。

清晨,站在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下文简称“南机所”)的办公楼前,所长易中懿指着马路对面一栋掩映在阳光和绿树之间的簇新楼宇告诉记者:“春节前,我们就会搬到那里去上班。”这栋科研实验楼是2008年破土动工的,现已全面完工,总投资近3000万元。

十年前的南机所步履维艰。但在今天,80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楼和12000平方米的产业大楼无疑成了南机所事业蒸蒸日上的标志与缩影。

谈及十度春秋承载的沧桑与峥嵘,易中懿所长语调始终波澜不惊,没有抱怨、没有不平,只是坦言:对南机所而言,磨难和辉煌皆为财富,一如风霜雪雨和灿灿晴日,都是大自然慷慨无私的赠予。

当初,积贫积弱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

2003年1月,在外出差的易中懿接到通知,出任南机所所长,没等返回工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就直飞北京参加中国农科院工作会议了。走马上任之初,虽然早就有了应对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但是南机所实际困难的局面还是让这个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博士吃了一惊,四大难题无情地摆在了面前,根本无从回避。

难题一:事业费严重不足。400多人的研究所,事业经费十年几乎没增加,人员工资、水电办公、医疗支出缺口达700余万元,两个产业实体,设计院勉强支撑自己,人员不足十人的小工厂连年亏损,科研人员只能自己找钱发工资。所领导的主要任务也是去找钱,正如易中懿所长在农业部一次座谈会上所说的:“我这个所长就是丐帮帮主,每天醒来想两件事:一是怎么挣钱,二是怎么省钱。”

难题二:科研经费严重短缺。2000年,南机所科技人员近200人,科研经费只有300多万元,其中横向占了将近80%,科研人员争课题是为了养活自己,搞科研只是为了交差,根本谈不上出高质量成果。

难题三:科研办公条件差、设施老化。易中懿所长以所办公楼为例说道:“我来南机所向农业部争取的第一笔经费是200万的维修费,当时老办公楼由于年久失修,梅雨季节雨水一直从五楼漏到三楼。”近十年除修建了一栋1000㎡的种子楼和变电站,很少添置新的设备,即使仪器设备出了问题也没钱去修。

难题四:外部支持缺乏,内部矛盾重重。由于事业费和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十余年没有引进博士生和硕士生,人才大量流失,在职职工人员从400多人锐减到200多人。所内为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矛盾重重,人民来信不断,与行业内的管理和业务部门联系沟通少,得不到有效支持。

这四大难题互为因果,交织而成的局面,就是积贫积弱,就是新世纪之初南机所的生存实况。

一年专心做好一件事

其实,南机所在农机业内有过辉煌的过去,这里是我国农机科研的发源地之一,世界上第一台水稻插秧机就诞生在这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评价南机所:原来一直是引领农机科研工作的,只是前些年科研投入少了,发展慢了,但依然有着很好的底蕴。易中懿所长也坦言道:尽管当时行业形势不好,研究所发展步履维艰,但一大批科研人员仍坚持在科研岗位,这是前任留下来的最好的资产,也为南机所后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破解困局必须先从根本的症结入手。2003年起,新的所领导班子确定了“科研立所、产业强所、人才兴所”的办所理念,提出了“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要求,以及“理清思路、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了以实施五大工程为重点的发展措施。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如2003年被确定为“管理创新年”,2004年被确定为“产业发展年”,2005年被确定为“条件建设年”等。一年突破一个难题,志在个个击破困扰发展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每季度明确重点工作的安排、要求和责任人,为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提高执行力,还实行了工作督办等制度。

为解决事业经费不足的矛盾,南机所抓住了财政部定员定额试点的机遇。试点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当时,确定基本支出定额定员试点单位还轮不到科研院所,同时,所内外对成为试点单位利大还是弊大也争论不休。但所领导班子态度十分坚决,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部领导的直接关心下,终于在2009年如愿以偿进入试点。由于进入试点单位行列,南机所的财政状况大为改观,2010年事业费接近2002年的四倍。离退休费、运转经费、仪器设备购置费、医疗费相继有了着落。工资有保障了,后顾之忧没了,人心自然就稳了,研究所的吸引力自然就有了。原来没有毕业生愿进南机所,近几年每年进十几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报名数百人。原来科研人员软磨硬泡要退休,现在到了退休年龄还想在职工作几年,原来调离南机所的科研人员现在希望重新回归研究所。

生存和温饱解决了,南机所又乘势加强条件建设,改善科研、办公及生活条件。据统计,2003年以来,南机所已完成或立项的建设经费超过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项目6项,仪器设备修购及升级改造项目9项。2004年完成了老行政楼改造,2006年启动1000万元的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2007年投资5000万建设产业孵化中心及配套专家楼,2009年启动2600余万的科研实验楼建设,2010年启动了400万的老楼改造和近3000万元的实验基地建设项目。科研办公生活条件改善了,所区供水、道路、天然气入户、宽带网等长期欠账落后的局面改变了,所区环境美化了,老干部活动中心、人工草皮足球场、室内羽毛球、乒乓球运动场等文体设备条件也在农业部下属研究所中堪称一流,整个南机所面貌一新。

科研经费不足是南机所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为了获得根本的突破,所领导班子要求学科带头人做到“三清楚”:一是对科研发展的需求要清楚,二是对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要清楚,三是对所里的优势与特色要清楚。于是所里2004年组织了五个调研组分赴全国各地调研,短期内安排了各部门负责人前往国外调研学习,成立软科学研究中心,系统研究农机化装备技术需求,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库,同时组织科研骨干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规划的顶层设计。

这一系列措施果然带来了很好的效果,科研经费连年增长,2009年科研立项经费达到了5000万元,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植保机械、丘陵山地机械化、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油菜等千万级的重大课题纷纷落户南机所,从此,南机所科研工作进入了不差钱的年代。

经费与硬件陆续到位,科研创新工作随即破冰,南机所数十年的历史积淀绽放华彩,科研事业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这是南机所全体干部职工二次创业背水一战换来的成绩与荣耀,是南机所日益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日渐稳固的行业地位。时至今日,南机所已经成为农机科研领域的一方重镇,其强势地位毋庸置疑。

机制——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杠杆”

如果说争取事业费、条件建设经费主要靠上级主管部门支持,那么提升南机所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全面发展还是要靠自身,靠自身有一个好的机制,好的环境。为此,所领导在抓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建立机制作为核心。

用好的机制推动发展在南机所这几年发展过程中有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其中科研部门实行“绩点制”,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范例。2005年南机所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将科研与产业分离,构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与绩效挂钩的分配体制,将“承担项目、科研成果(专利、论文)、学术活动、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量化为具体指标,根据指标测算业绩点与奖金直接挂钩。所领导根据发展重点,每年调整不同指标的分值,形成导向。比如,发表论文数量上去了但质量提升慢,就提高高质量论文的分值,以此引导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科研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打破人才“瓶颈”,所领导班子确定了“内培外引”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于2005年启动了512人才工程,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立足于现有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提高学历、培养科研能力。为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学位,2008年前对攻读硕士学位人员报销学费,2008年后取消攻读硕士学位人员报销学费的规定,开始对攻读博士学位报销部分学费。所里同时还规定,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如果没有获取博士学位,没有资格竞聘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年轻科研人员攻读学位的积极性。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制定了引进科研骨干的工作方案。近几年每年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名。对新引进的研究生实行协议工资制,收入水平达到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收入水平。此外,还加强了研究生教育工作,除研究所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外,每年还有来自于国内著名高校的数十名研究生及部分省级农机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在所参与科研活动。其次,所里也没有放松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挑选了部分素质高、基本条件好的同志到基层和相关单位挂职锻炼,增强管理方面的经验。如今,南机所科研技术人员占全所在职职工比重已从“十五”末的75.7%提高到83.6%,科研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务的人数从68名扩大到77名;全所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到85%;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7个机械类岗位专家中,南机所一家就独占了7席。日前,人社部还批准南机所建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内培外引”初见成效,给强化人才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所里果断改变存在已久的科研、行政、企业人才混用的做法,力求建立人尽其才的使用和培养机制。标志性的事情是2005年将所里的科研和产业分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搞科研,另一方面让一部分有产业经验的同志专心做产业。五年来,科研人员专注科研,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先后三个产品进入国家补贴目录,年产值也较五年前翻了两番。

到“啃硬骨头”的时候了

如今的南机所,堪称是农机行业里的科研大户。数据表明,“十五”以来,全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86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280余项,立项经费1.59亿元;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35项、获得授权专利120多项,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15项。年度发表科技论文数也由2002年的28篇增加到2010年的80余篇。

过去为了生存长期是被动地到市场上找项目,什么来钱干什么;现在思维方式变了,考虑问题的重心也变了。易中懿所长说,“现在已经不是站在某个单位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争取科研经费,而是站在国家农机化发展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国家队定位,去构建学科建设体系和发展思路,去解决农机化发展对技术的重大需求。”明显的变化是:过去争项目为了生存,现在是为了出成果、出产品;过去是只要有经费的项目就抢,现在能根据自己优势有所选择;过去主持项目自己单打独斗,现在能团结领域专家共同承担;过去是依靠人脉关系去争取科研经费,现在主要凭借自身的科研实力。

步入正轨的南机所也并非高枕无忧,易中懿所长直言,近两年南机所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和过去不同。过去是生存的压力,现在是发展的压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对科研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跟上。可以说,今天的南机所已经到了谋求全方位发展的关键时刻:短板要补,硬骨头要啃,一些制约事业发展的陈旧观念要转变,一些影响全所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解决。”

狠抓业务部门能力建设,便是针对上述形势提出的应对之策。现在南机所已经建立起了主要农作物生产装备、农业资源开发与设施农业工程、农副产品加工工、植保与环境工程、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装备、质量控制与测试技术、农业工程规划与设计研究、农机化发展研究等8个科研中心,基本覆盖了当前农机化发展的热点和难点。今年,所领导又用了半年的时间到各研究中心调研,明确了8个学科,32个学科方向的学科负责人、科研团队、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及“十二五”规划。下一步还将依托学科建好三个层次的人才队伍,即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青年学术骨干,并对不同层次的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加强考核。 “我们要把每一个中心都建设成面向行业发展需要、团结行业技术力量、引导行业科技创新的大平台。”易中懿所长如是说。

十载沉浮,打磨出了南机所的核心竞争力,也成就了南机所卓远的眼界。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千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身为牵头组织单位的南机所只拿不到50%的经费,其余的都留给合作单位。最近,南机所正牵头和中国农大、中国农机院、华南农大等近十所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农业部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共同为行业发展做贡献。因为南机所相信,只有把整个农机事业往上抬,把整个农机科研做强、做大,院所的戏才能越唱台子越大、越唱越精彩。



http://farm.00-net.com/nz/nj/2010-12-24/nj_7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