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因素。受去年麦播期干旱影响,部分麦田播种较晚,加之播种以后降水偏少,小麦出苗生长相应迟缓,整体长势不如往年。根据国家及省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趋势预报,结合我市春季天气条件、田间菌源、越冬基数、小麦苗情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今年我市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程度总体将重于常年,特别是小麦赤霉病存在偏重至大流行的风险高。为切实做好监测防控工作,保护小麦生产安全,促进稳粮增收和优质小麦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病虫监测,及早科学预警
根据我市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今春重点做好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叶锈病、麦蚜、麦蜘蛛等重大病虫的监测预报工作。各县区植保部门要将其作为植保工作的第一要务,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增加监测网点,充实测报人员,培训测报技术,保障测报经费,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要采取人工调查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做到3天一次定点调查,7天一次全面普查,全面掌握病虫发生动态。要按照省站统一规定,固定专人,严格执行信息周报制度。对赤霉病,应全面掌握小麦长势、玉米根茬及稻桩赤霉病菌带菌率情况,密切关注3月下旬到4月中旬天气变化,及时会商分析、科学研判病害发生趋势,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关键防治田块和最佳防控时间,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争取防控工作主动权。对小麦条锈病,发现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市站报告,并继续推行首发奖励制度;要积极组织开展病情普查,全面澄清病点分布,严密监视病情发展动态。要及早发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和防治警报,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为群众防治做好技术指导。要求中短期预报准确率90%以上,长期预报准确率80%以上,绝不允许因监测工作不到位,预报信息不准确,汇报时间不及时贻误防治时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突出主攻对象,实施科学防控
小麦中后期病虫种类多,往往多种病虫混合发生,重叠危害,各地要结合当地小麦品种布局、抗病性及历年病虫发生危害特点,明确防控重点,制定防控技术方案,科学防控,一喷多防,一喷多治。今年应以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叶锈病、穗蚜等为重点防控对象。在防控策略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在防控药剂选择上,重点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相同品种药剂重点推广高含量产品和悬浮剂、水乳剂等环保高效剂型,同时,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农药减量助剂,实现减药控害。对暴发性和大区域流行性病虫害,要提早做好应急预案和物资准备,一旦出现局部暴发危害势头,迅速实施应急防控。要通过落实各项关键措施,实现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处置率达90%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总体病虫草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
三、狠抓关键环节,落实防控技术
(一)严密监控小麦条锈病。条锈病早发区、常发区的淅川、唐河、新野、内乡等县,从2月上中旬开始,要全面落实“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监测防控策略,随时扑灭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3月底至4月初,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时,应组织开展区域性统一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烯唑醇、戊唑醇、三唑酮、氟环唑、丙环唑、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00 亿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用量严格按照产品推荐剂量。上述药剂可同时兼治纹枯病、茎基腐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病害。
(二)拔节前实施化学除草和病虫早控。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是春季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可在日均气温稳定在6℃以上,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下午4点,根据当地草情、草相等实际情况,选准对路药剂,采用适宜剂量,科学开展麦田杂草防除。小麦拔节后禁止化学除草。以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牛繁缕、麦家公、猪殃殃、泽漆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20%双氟磺草胺·氟氯酯、5.8%唑嘧磺草胺·双氟磺草胺、7.5%双氟磺草胺·唑草酮等药剂进行防除;以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炔草酸、唑啉·炔草酯、精恶唑禾草灵等药剂防除;以节节麦、蜡烛草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等药剂防除;对于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可根据草相,选用氟唑磺隆、啶磺草胺、或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和精恶唑禾草灵等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化学除草技术性强,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防止除草剂药害事故的发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zw/2019/2/20/22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