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7年专注一件事:守护中国粮仓


  8月初的黑龙江,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视察过的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绿浪翻滚,一望无垠的水稻正你追我赶地抽穗。“不出意外,今年亩产又在600千克上下,这侧深施肥技术管用着呐。”看见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七星农场种植大户张景会脱口而出。

  张景会所说的侧深施肥技术,正是先正达集团中国的成员企业中化农业7年来在北大荒探索和推广的、符合中国水稻栽培特点的技术。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北大荒这座举世闻名的中国粮仓大放异彩。

  从零到300万亩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实现插秧与施肥同步,是农业农村部面向全国推广的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早在2013年,中化农业就与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现为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联手,在全国率先探索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开发和试验示范,迄今7年,从未间断。

  “从零开始,在今年,侧深施肥在建三江应用面积达到500万亩,其中与中化农业合作推广300万亩,而且应用面积还在快速增加。”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李国俊告诉记者,侧深施肥技术给建三江水稻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的变化,亩减肥大约10%,产量增加大约8%,农户非常认可,更符合农业减肥增效和绿色发展的大势。

  张景会就是侧深施肥技术的第一批受益者。“我采用这种技术已有4年,这些年算下来,每亩地每年减少肥料七八斤,反而多打粮六七十斤,能多挣80元左右,太划算了!”

  挑上了这根农业科技“金扁担”,2016年底,张景会承包的水稻平均亩效益突破1100元,比别人高出650元,成为七星农场家喻户晓的水稻创业大户。

  3次肥一次施

  侧深施肥“神”在哪儿?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的农机手给媒体记者演示了一把“黑科技”。

  在一片水汪汪的稻田里,一台无人插秧机撒欢似地奔跑,身后“吐出”一行行整齐的秧苗。再往田边看,只见一位农机手一边眼睛盯着插秧机的行进路线,一边娴熟地操控着手机。“人工插秧,一天只能插1亩,这台机器一天作业五六十亩,还顺手把肥给施了!”农机手说。

  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插秧机插秧的同时,将基肥或基蘖肥或基蘖穗肥同步施在稻株根侧3厘米、深度5厘米处。别小看这项技术,里面藏的门道可大着呢。

  “施肥一大片,不如施肥一条线。”中化农业旗下中化化肥分销东北大区农艺师丁亮解释,水稻常规施肥一般是采取抛洒方式,既不均匀,还容易流失,在造成浪费同时,又污染了环境。侧深施肥因为肥料深施,利用率可达50%,比常规施肥利用率提高了20%左右。

  好处还不止于此。丁亮说,水稻全生长期一般至少要施肥3次,包括基肥、分蘖肥和穗肥,而侧深施肥通过肥料产品创新,可以将基肥蘖肥一次性施入,实现减少作业次数和越来越昂贵的人工成本。

  7年持续攻关

  侧深施肥技术最初源于日本,建三江管理局早在1997年就尝试引进推广,但受制于农机和肥料配套滞后,进展缓慢。2013年,中化农业入驻后,双方开始了长达7年的不断探索和迭代创新。

  第一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的协助下,中化农业在国内较早推出了水稻侧深施肥专用型肥料。随着试验进行,技术人员发现水稻田出现肥料地块水棉现象。经过联合攻关,终于通过原料调整克服了难题。过后不久,农户反馈输肥管偶有堵塞。中化农业再次对产品进行升级,增加肥料颗粒强度,缩小粒度范围,并且大幅降低了成本。7年来,中化农业对侧深施肥的探索从未停止,目前配套的专用肥料已经进入第三代。

  与产品开发同步,中化农业在推广服务上更是投入了大量精力。从探索之初,中化农业就成立了专业的“研-产-销+服务”团队,联合专家团队与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持续开展试验、示范,召开观摩会和培训会,线上线下多渠道助力侧深施肥技术落地北大荒。

  科技赋能大粮仓

  “水稻测深施肥的关键是改变了施肥方式,且是农机农艺结合,方便农民使用,属于轻简化的农业技术。”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杜森处长说,在东北,侧深施肥面积已经很大了,在南方地区已开始推广,发展前景很大。

  不过,相较于东北的规模化农业,南方地区多属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侧深施肥大面积铺开还要克服一些难题。“小规模种植,农民既要买专业化的农机,还要买专业化的肥料,操作难度大,需要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需要更多类似中化农业这样的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杜森表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深施 水稻 施肥 化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