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产管理水平落后。我国梨栽培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如整形修剪不合理、疏花疏果少,病虫防治不及时、施肥灌水不合理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单产和品质提高。目前,我国梨单产只有800公斤/亩左右,仅为奥地利、阿根廷和日本的1/4、1/3和1/2。
3.产品质量水平不高。我国梨质量总体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外观品质表现为果实整齐度不一、果实偏小、果形不正、色泽差;内在质量表现为果肉偏粗、石细胞稍多。目前,我国梨优质果率(鲜梨等级达到特级及一级品以上的)仅25%,比美国、阿根廷等梨生产大国低40个百分点以上。
4.产后加工处理能力不强。我国梨的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贮藏能力发展较快,2006年全国藏量 360多万吨,较上世纪70年代的少量贮藏有较快的发展,但仍以窖贮、窑藏为主,现代化的冷藏和气调贮藏较少。目前,全国梨的加工量不足30万吨,仅占总产量的2.5%左右,产业化水平较低。
四、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布局,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扩大出口,提升我国梨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规划目标
到2015年,我国梨栽培面积稳定在1750万亩,总产量达到1750万吨左右,优势重点产区的梨产量集中度达90%,单产由2006年的735公斤/亩提高到1000公斤/亩左右,优质果率由25%提高到35-45%。果品分级、清理、包装、贮藏等采后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30%,产品加工率提高到8%。鲜梨出口量提高到80万吨以上,出口额达1.5亿美元以上。
五、重点区域布局
(一)重点区域规划依据
本规划以市场需求、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作为梨重点发展区域的划分依据。
1.市场需求。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预期和我国生产能力,本着不与粮争地的方针,规划我国"十二五"末期梨的生产和出口量。
2.生态条件。梨因品种不同,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影响梨生长和品质的关键因素是温度、水分和光照。据此提出了不同种类的梨栽培优势区域的气候条件指标(详见表1)。
3.产业基础。梨产区农民有种植梨的传统和经验,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有进一步提升梨产业发展的潜力。
根据上述条件,将我国梨重点区域划分为,华北白梨区、西北白梨区、长江中下游砂梨区和特色梨区。
(二)重点发展区域布局
1.华北白梨区
基本情况:该区域主要包括冀中平原、黄河故道及鲁西北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介于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之间,光照条件好,热量充足,降水适度,昼夜温差较大,是晚熟梨的优势产区。该区是我国梨传统主产区,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整体较高,区域内科研、推广力量雄厚,有较多出口和加工企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目前,该区梨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37%和54%。
主要问题:品种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鸭梨、砀山酥梨、雪花梨比例过大,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早中熟品种较少;新品种更新换代慢,老梨树抗病能力差,施肥不合理,产品质量退化严重、果品风味差。
主攻方向:以提高果品质量为重点,调整梨的品种结构,加快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推广步伐,发展中梨1号、黄金梨、红宵梨、京白梨等特色品种,适当压缩鸭梨、酥梨和雪花梨比例,实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推进标准化生产,合理施肥、改善品质,提高优质高档果率,建设优质梨出口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5年,面积稳定在54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730万吨;平均单产由目前的1145公斤/亩提高到1360公斤/亩;优质果率达到总产量的40-50%,出口量占全国的50%;贮藏能力达到总产量的35%,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商品果的 30%,加工率达到10%左右。
2.西北白梨区
基本情况:该区主要包括山西晋东南地区、陕西黄土高原、甘肃陇东和甘肃中部。该区域海拔较高,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土壤深厚、疏松,易出产优质果品。该区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和9%,是我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白梨生产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4/2009-05-21/9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