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院士专家把脉稻渔综合种养


  本报讯 稻渔综合种养具有稳粮、增收、环境友好的效应,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一种典型模式,应大力推广。这是10月21日专家在参加长江经济带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研讨会上得出的结论。

  据统计,2009~2016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500多万亩,占稻田种植面积的4.48%。研究表明,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稻渔共生系统病虫草害发生率和氮肥使用量显著下降,土地和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表示,稻渔综合种养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减肥增效,增产增收,应大力推广。

  “无论是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上都实现了提升。”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奚业文认为,目前,稻田综合种养存在规模不大、产业链不够长、品牌影响力较小、经济效益不高、扶持政策不多、科技支撑力度不强等问题,但随着小龙虾秋繁技术突破,以及“繁养分离”“稻虾20:80模式”“霍邱三流模式”和“平板式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推广,发展空间巨大。

  “小龙虾养殖产业化存在种苗资源退化、季节性缺苗繁苗、模式结构单一无法持续上市、技术投入品过多、养殖规模发展缺乏理性控制等问题。”长江大学教授阮国良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种源,通过人工干预使小龙虾具有亲本生态的繁殖条件;其次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养殖模式,调整成虾养殖时间,错峰出虾;最后要科学规划养殖投入品在小龙虾养殖中的有效利用,减少消杀类药物的使用。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祖国掌表示,目前稻田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呈现出多元化种植模式,但建立成熟的稻渔综合种养理论体系尚需时日。此外,过度扩大养殖规模,造成种苗供给不足、养殖技术缺乏、病害防控用药较盲目等,应引起重视。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汪金平认为,应改变“重虾轻稻”的做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做好稻虾模式创新研究与示范,加快市场流通设施建设。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宋光同认为,当前稻虾种养需谨慎育苗、繁养分开、控制密度,培育规格品质虾,走市场适销路线。同时,创新虾稻种养新模式,下半年套养适销水产品,增产增效,构建绿色、安全稻虾米品牌。

  本次会议由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平台主办,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协办。

  (王梅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苗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