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当地调查虫态、发育历期和温度情况,估算发育进度,作出幼虫发生期预报。卵期夏季一般2—3天;幼虫12—30天,25℃条件下13.7天(见表8);蛹期夏季8—9天,春秋季12—14天,冬季20—30天;成虫7—21天,平均约10天,多为2—3周。
表8 草地贪夜蛾幼虫25℃发育历期
龄期
1
2
3
4
5
6
合计
历期(天)
3.3
1.7
1.5
1.5
2.0
3.7
13.7
4.2发生程度预测预报
依据当地成虫诱测和卵调查数量,结合作物生育期和种植分布情况,作出幼虫发生区域、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预报。
附件2
草地贪夜蛾防治技术要求
为规范防治行为,提高防治效果,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暴发成灾,制定防治技术要求如下。
一、防治目标
防治总体目标是,确保草地贪夜蛾不大规模迁飞危害,确保玉米不大面积连片成灾,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高密度发生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全力扑杀境外迁入虫源,遏制当地孳生繁殖,全力扑杀幼虫。低密度发生区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治策略
按照分区施策、综合防治、标本兼治的要求,科学制定防控策略。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采取主攻冬春虫源、遏制夏秋扩繁、全程控制基数策略,周年监测发生动态,通过化学生物生态有机结合,实现标本兼治。江南江淮迁飞过渡区,采取主攻春夏迁入成虫、扑杀繁殖幼虫、压低迁出虫量的策略,4—10月份全面监测发生动态,落实理化诱控、生物防治、药剂处置等综合措施,实现控虫控害。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主攻夏秋季,采取预防为主、应急处置相结合的防控策略,5—9月份全面监测发生动态,全力扑杀田间幼虫,最大限度降低虫害损失。
三、防治措施
(一)监测预警
在云南、广西等西南省(区)设立重点监测点,结合高空测报灯和黑光灯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玉米生长季开展大田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二)防治指标
周年繁殖区和迁飞过渡区实施化学防治指标:玉米苗期(7叶以下)至小喇叭口期(7—11叶)被害株率5%;大喇叭口期(12叶)以后10%;未达标区点杀点治。
重点防范区实施化学防治指标:玉米苗期(7叶以下)被害株率5%;玉米小喇叭期(7—11叶)被害株率10%;玉米大喇叭期(12叶)以后被害株率15%。
(三)技术措施
1.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对周年繁殖虫源地,因地制宜采取间作、套作、轮作,调整播期等农业措施,种植驱避诱集植物,改造害虫适生环境,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和生物多样性,增强自然控制能力。
2.成虫期诱杀。在草地贪夜蛾发生虫源地、重要迁飞通道的成虫高峰期,集中连片布设高空杀虫灯、黑光灯等诱杀设备,阻杀迁入迁出成虫,减少田间产卵量。
3.幼虫期防治。抓住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防治的最佳窗口期,在清晨或者傍晚,对达标防治田块实施喷药防治,药剂喷洒要突出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生物防治:在草地贪夜蛾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选择释放姬蜂、茧蜂、蠋蝽、小花蝽等害虫天敌。
应急防治:在重点防范区和突发区,以保护玉米为重点,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统一时间、统一防治,动员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迅速采取应急化学防治,快速扑杀高密度幼虫,及时控制草地贪夜蛾危害。在虫情集中连片发生区,组织植保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对零星发生区,组织农民带药侦查、点杀点治。在毗邻地区,要协同防治、步调一致,开展联合监测、联防联控,防止漏查漏治,做到区域间一盘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7-04/270362.html